第三乐章是个小步舞曲,舞曲总不会太慢,所以是小快板的速度。它的风格更接近海顿。那么古色古香,那么雍容高贵,在举手投足的宫廷气质之中,透露着幽默的味道。和第二乐章一样,第三乐章也十分弦乐化,只是第二乐章的弦乐化是偏声乐性的,适于歌唱(当然也可重奏),第三乐章的弦乐化是器乐性的,更适于演奏,有着弦乐四重奏(或三重奏)的感觉。这让我们联想到该奏鸣曲是贝多芬题献给海顿的,而四重奏创作正是后者做出的标志性贡献之一。
众所周知,海顿最重要的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他确立了古典交响曲和四重奏的典型范式。他不仅将交响曲套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结构,而且将各乐章的不同性质与常用曲式确定下来。如交响套曲的第三乐章是带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这已逐渐成为古典交响曲的固定结构。
而这首小步舞曲的性质接近于古典交响曲的小步舞曲。贝多芬用音乐表达了对前辈的敬意。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也是贝多芬喜欢的一种风格。他在老师擅长的这种风格中,表达着自己的欣赏与心意。也确实,在贝多芬的晚期创作中,四重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作品,让人尽情领略其中复杂而精练的结构,复调(模仿对位和赋格段)的笔法,细腻情绪的瞬息变化,以及对抽象、哲理性构思的偏爱……这些四重奏作品预示了浪漫主义主潮的来临,其影响和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一样深远。贝多芬早期这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还比较简洁,由带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构成,每个部分都是单三部曲式,其中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与第二乐章形成对比,该乐章是F小调开始(可以看出贝多芬对同主音大小调转换的青眛,如本乐章的第二部分又转为F大调),但承接了上一乐章的三拍子和一直以来的弱起音乐风格。小快板的速度和跳进的旋律,又使第三乐章呈现出与前一乐章不同的律动感。四分音符的六度音程连接,令音乐沉稳端庄,跳音与弧线的搭配、三度下行的语态和二度下行的倚音效果,以及强弱的戏剧性对比(让人联想起海顿之“惊愕”恶作剧)等,又带来戏谑的味道(请见谱例5)。在关系大调降A调上结束了第一部分的第一段。
谱例5:
第二段由第一段变化而来,有着调性的游移、旋律的分裂和再现前的准备。第三段调性回归,再现第一段的内容,将原来右手的主旋律移至左手,使熟悉旋律的再现有着音区不同的趣味(因为整个旋律很简单,也多次重复相同的动机,再现时改变音区可以带来熟悉的陌生感,避免枯燥)。但右手不满足于伴奏,很快在高声部发展了旋律三度下行的动机,与左手形成如第二段一样的反向进行。只是在第二段中,这种双手反向的音乐进行是交替出现的,有舞步交叠的感觉,而在第三段中是同时出现,也是这一段接近尾声,趋于稳定和统一的音乐表现。
该乐章的第二部分是三声中部,转为7大调,将前面步态的闲散乐汇连成长线条,以流动感替代跳跃感,但仍保留了二度下行的情绪呼应。第45小节开始的右手中声部下行线条,是第一乐章下行主题形态的变化投射。第51小节开始的左手中声部半音下行线条,是这个思路的继续,而后右手高声部予以八度拥护强调(第55—57小节)。(www.xing528.com)
第58、57、小节开始,左右手形成三度的双声部迂回前进,然后又在右手声部之上增加了一个平行四度的线条,形成了整体三声部平行延展的写法(请见谱例6),成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Op.101第四乐章第246(245)小节至第251小节的预演,连三个声部三一四一六度的平行关系都如出一辙(请见谱例7)。
谱例6:
谱例7:
可见在钢琴奏鸣曲Op.2 No.1中,已埋下了贝多芬后期创作的素材与方式伏笔'他在这里闪现的灵感直到后期作品中依见光彩。这个单三部曲式在主调F大调和属调C大调上进行着转换,再现时重回主调。
作曲家用了一个简洁的“Menuetto D.C”。告诉我们这个复三部曲式乐章的第三部分,是完全重复第一分部分的内容,演奏者直接返回到小步舞曲的开头演奏至“Fine”处即可。贝多芬于是抓紧时间进入到第四乐章——末乐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