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钢琴演奏艺术研究:实现音乐作品价值功能

钢琴演奏艺术研究:实现音乐作品价值功能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愉悦感官的娱乐性是此时音乐作品的价值体现。在现代社会,“世界是平的”,意识形态是多元的,从音乐文化在各个阶层的茁壮发展情态可以得知,音乐作品价值的功能实现是交叉并置的。其实,音乐作品价值的功能实现与前述的本体实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力量的消长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巴赫的作品虽然展现了巴洛克时期系统化的情感表达,但其价值并不仅限于作品的功能意义。

钢琴演奏艺术研究:实现音乐作品价值功能

如果说探索音乐作品价值的本体实现,是从作品自身求证,是“向内”寻找“我是谁”“我具有什么”的过程,那么着眼音乐作品的功能实现,则是从音乐作品本身发散开来,去“向外”寻查“我能做什么”“我可能影响了什么”的过程。音乐作品价值的功能实现可以通过三个层面予以展现:精神教化层面、情感表达层面、愉悦娱乐层面。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层面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往往彼此交错、循环往复。

早在古希腊时代,音乐就被认为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担负着使人向善的精神教化功能。而在紧随其后的古罗马时期,音乐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和纯真,它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愉悦感官的娱乐性是此时音乐作品的价值体现。但很快,兴起的基督教音乐重新温故了音乐的教化功用。在中世纪的观念中,音乐不是供人欣赏聆听的对象,不是用来享受或娱乐,它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扬善的道德理性功能。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音乐价值试图在崇高的教义要求和世俗的娱乐性之间寻找平衡。艺术家们已经不再把充分体验和表达人的情感和享受感官的欢乐看作是邪恶的了。他们努力使其作品既为人类所理解,又能被上帝所接受。音乐作品除了担负精神教化作用之外,也同时成为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途径。

当这种趋势发展至巴洛克时期,导向形成了“情感论”的系统化阐释时,情感表达已经成为音乐价值实现的重要内容。例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证实了作为抽象艺术的音乐所拥有的巨大表现能力,无论刻画人的精神世界方面,还是在塑造各种美感意境方面,它的逻辑之严密,它的抒情之直接,都是其他艺术无可比拟的。巴赫把前人留给他的遗产——一些表情笼统的赋格曲凝练为情感丰富的艺术精品。翻开它的目录,就像打开一部百科全书田园的,忧郁的,英雄的,虔诚的,幽默的……几乎包罗了我们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

音乐对情感的表达,从巴洛克的类型化陈述经由浪漫主义对主观情感的追求,对细节、小品浸润自我的偏爱,对和声、调性颠簸突破的情感驱动……发展到20世纪,则以较为夸张怪诞的表现主义音乐的姿态出现,以一种极端和另类的方式凸显内心的情感张力。在现代社会,“世界是平的”,意识形态是多元的,从音乐文化在各个阶层的茁壮发展情态可以得知,音乐作品价值的功能实现是交叉并置的。人们创作音乐、欣赏音乐、喜爱音乐……或是因为音乐作品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不管人们有没有自主意识到这一点),使情操得到陶冶,令心灵获得净化,让人们拥有崇高的情怀,使我们接近更好的自己……或者,是因为情感在音乐作品中得以梳理、舒展、深刻、沉浸,它表达出自我最个性化的特质和思想,也是最慰藉的心灵鸡汤……再或者,它只是轻松娱乐的途径之一——这一点似乎也不好太过指责——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压力下,能够通过音乐作品感到轻松愉悦,未必是件坏事。通过愉悦的感知和音乐世界的情感透射,获得精神升华,则是可能循序渐进的熏陶过程和熔于一炉的价值功能实现。

其实,音乐作品价值的功能实现与前述的本体实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力量的消长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巴赫的作品虽然展现了巴洛克时期系统化的情感表达,但其价值并不仅限于作品的功能意义。尽管对包括他在内的同时代作曲家而言,音乐创作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功用多于个体主观需要,但社会当时客观要求下的产物与后人对它们的现实价值体认却可能不在同一个评价思维体系。(www.xing528.com)

达尔豪斯曾列举少数庸俗音乐的成功与无数庸俗小曲不成功的区别,认为“运用从艺术音乐和教学音乐中所抽象出来的技术标准几乎是无济于事的。与此相反,对一部巴赫康塔塔进行外在社会功能性的诠释,也不能解释这样一个效果历史的事实(任何历史学家,无论多么倾向于古物收藏式的重建,也不应忽视这个事实):巴赫的作品不仅在19世纪中经过重新诠释变成了绝对音乐的精粹样板,而且正是因为这种诠释,这些作品获得了一种巴赫的18世纪同代人无法想象的历史重要性。巴赫的作品只有经过这种意义上的深刻改变后,它们才能被(所谓)‘发现’”。也就是说,对于庸俗音乐成功与否的现象,与其从技术层面考察,毋宁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寻找答案;而对于巴赫音乐的诠释,外在功能性虽是作品诞生的主要动因,却解释不了其在今天的强大生命力,对这些作品的内在解构或许才能更好揭示巴赫音乐成为“精粹样板”的秘密。J.S.巴赫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所揭示的音乐组织奥秘,以其高度的智慧与纯净的灵性,影响着所有有思想的音乐家……所有与过程有关的参数、线条、节奏、过程、组织,延伸为复调的过程、音色的过程、和声的过程、调性的过程,都与时间维度相关;而纵向同时出现的音程、和弦、音色、音响、音集(即音高组织),则均与空间维度相关。所谓时空重组,就是将音乐要素进行分离解析,在时空两维进行重新组合……《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一部揭示音乐创作中“时空重组”核心思维的宝库

既然提到音乐的功能实现与本体实现的关系互动,也许还应该提及它与本体实现素有“瓜葛”的音乐内容之间的关系。其实,音乐在精神教化、情感表达、愉悦娱乐等方面起到的功用已经表明音乐可以内含与表现音乐之外的事物。虽然外化为各种形式的音乐本体有着自我实现的价值与意义,在历史上也早有关于音乐美的“自律”与“他律”之争,但音乐形式与内容统一融合所带来的合力价值毋庸置疑。德国古典美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黑格尔指出美的概念中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第三,这两方面是相互融贯的,外在的因素只限为内在因素的表现。正因为两者之间的“融贯”,所以音乐能更好地担当情感抒发、升华等功能:“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的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在音乐史上,勃拉姆斯对贝多芬交响曲精髓的承继,在结构、调性、和声等技法形式方面进一步发展并对音乐容纳历史底蕴、思想内涵的拓展,以及李斯特对交响诗体裁的灵感创造与将其承载深刻人文哲思的创作等,都体现了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而我国《诗经》中表现祭祀、表达牢骚、抒发世俗生活情感的内容,和那些充满力度又不失典雅的四字句密不可分。(它们)一句句排下来,成了中国文学起跑点的砖砌路基。那些叠章反复,让人立即想到,这不仅仅是文学,还是音乐,还是舞蹈。一切动作感涨满其间,却又毫不鲁莽,优雅地引发乡间村乐,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定格,凝为经典。

而经典,是作品价值历史实现的结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