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作品如同文学作品一样有多种体裁,如托卡塔、奏鸣曲、舞曲、夜曲、叙事曲、协奏曲等,每一体裁都有它独自的特点,要想准确地演奏作品还要从体裁上去把握。下面重点分析一下奏鸣曲和波兰舞曲:
1.在奏鸣曲中的应用
奏鸣曲:在结构上类似组曲的一套乐曲。起初是泛指各种结构的器乐曲,到17世纪后期在意大利作曲家柯列里的作品才开始用几个互相对比的乐章组成套曲型的奏鸣曲。到18世纪方定型为三个乐章,它是一种大型套曲形式的体裁之一。
在钢琴史上,很多钢琴家都创作过奏鸣曲,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例如海顿,由于他受到意大利学派和早年所跟随的波尔波拉的影响,因此他的作品生动迷人,旋律宽广如歌,活泼风趣,充满着力量和率直的情感。但由于海顿缺乏演奏家的熟练技巧,所以他采用巴赫的键盘风格,配合重复音、装饰音、合唱效果、反复的三连音来写;而莫扎特他继承和发扬了海顿的创作手法——主题的对比与调性关系的变化,完美丰富地表现优美的旋律与和声,他的音乐典雅秀丽,清澈透明,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这其中的区别需要音乐听觉才能听到。
贝多芬最美的钢琴音乐就出现在奏鸣曲中,因此有《新约全书》之称,下面进行具体分析:处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大胆的音乐改革,将理想主义引入到音乐之中,描绘出了斗争和至高无上的美。他善于用简朴的主题包容整个世界,强烈的节奏脉动经常贯穿在他的音乐中。贝多芬的音乐中永远充满着生命力,自然、优雅且富有感情,旋律极具个性。爱情、英雄主义、悲哀、狂喜、欢乐等这些人类的情感与经历都体现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因此,贝多芬是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位革新者,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则是音乐史中的高峰。
人们将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青年时期、现实主义时期、晚年冥想沉思时期,每一时期都有他不同的风格特点。另外,贝多芬的奏鸣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热情的、激动的;第二乐章为抒情的、反省的;第三乐章则为戏剧的、热烈的,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因此,我们在学习一首作品时首先要分清这首作品属于哪一个时期,然后再对其作品进行学习与研究。
例如贝多芬青年时期的作品《“月光”奏鸣曲》,是家喻户晓的名曲,但贝多芬并非按照传统的写法,第一乐章为舒缓、绵延、持续的慢板,近似幻想曲的风格,注意此曲为2/2拍,因此,整曲的性格更似于温和的行板。我们在演奏此乐章时,可以先想象一下传说中的场景,“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整曲的三连音伴奏必须异常地均匀、连贯,我们用音乐听觉先想到其音响效果后再去弹,效果将事半功倍。(www.xing528.com)
除了要理解其作品的意境,还要从作品的结构上去把握作品,例如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告别”奏鸣曲》,全曲围绕着鲁道夫(贝多芬的好友与学生)的离去与不久后的重新归来对贝多芬所引起的情绪震撼这一主题展开。作品用简单、慢速、深沉连贯的引子出第一乐章,确定了亲昵的音乐氛围;第二乐章采用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发展而来,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乐章后不做停顿直接进入充满胜利、欢腾的第三乐章。三个乐章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演奏时不能将其孤立开来。在弹奏之前我们的情绪就要进入到作品中,弹完第一乐章进入第二乐章时是否听到了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那么在第二乐章中将其发展,在弹第三乐章之前我们就要听到凯旋、胜利的声音,从整体上去把握作品。
2.在波兰舞曲中的应用
波兰舞曲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原是波兰的一种全国性庆典舞蹈,慢速、简朴、具有高贵的气质。肖邦怀着始终不渝的民族精神,借助波兰这种典型的表达方式创作出激动人心的作品。
肖邦作品的旋律特点是在音乐中声乐性和器乐性的完美结合。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时而是骑士式的潇洒,时而是女性式的温柔,既有英雄主义的冲动奔放和突然的爆发,又有极端的忧郁、沉思与绝望,使肖邦成为真正的钢琴诗人。他将半音阶和声及其伴随的不谐和性扩展到了前所未知的领域,远关系转调、小七和弦不佳解决的连接、不明确和声低音的经过,将作品推向高潮。他将斯拉夫民族的情感贯穿于创作生活,使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波兰民族的高昂激情和热烈情怀强烈地流淌出来,这些都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波罗涅兹舞曲中,他吸取了波兰民间音乐极富个性的热烈高亢的旋律因素,具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从而使作品浪漫热烈。
因此,即使是肖邦同一体裁的作品,他的创作手法也大不相同:例如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是一首首歌颂祖国的钢琴诗,人们从中能听到祖国的深重灾难,人民的痛苦挣扎及一种永恒的希望在肖邦胸中荡起的澎湃激情,在他创作的第三首A大调(Op.40.No.1)又名《军队波兰舞曲》中,表现的是一首庄严、威武、果断、明亮、坚定的,好像古代骑士的队伍在我们面前走过一样。而他所写的第六首A大调(Op.53)是肖邦波兰舞曲中最宏伟的作品。全曲充满战斗性、英雄性、史实性,被称为“英雄大波兰舞曲”。
虽是同一体裁,可表现的手法却大不相同,甚至同一作品出自不同人的手下,其演奏方式也大不相同。要想真正体会其中的差异,仅靠文字上的描述实在太局限、太抽象,只有靠音乐听觉去细细品味,不然单凭着对曲目的背景、曲式结构及和声的了解就可以弹奏的话,那么所有人弹奏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个味道了,也就不再有任何意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