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可以说钢琴演奏艺术就是“琴如其人”。钢琴演奏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是钢琴演奏者思想情感和人格品质的外化。正如钢琴大师李斯特说的一样:“钢琴就是我的自我。”在钢琴演奏者的二度创作过程中,演奏者的技巧能力是最明显展现给听众的,其次展现的是演奏者的演奏风格,这包括演奏者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和演奏者本人特有的演奏风格。在钢琴演奏者本身特有的演奏风格里,最深藏不露却在演奏中起重要作用的当属演奏者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品质是有一定差距的,同样在钢琴演奏者的行列中,他们的道德品质也是有高低之分的。试想一下,能够真正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音乐诠释,肯定不会出自心胸狭隘、唯利是图的钢琴演奏者之手,这必定是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钢琴演奏者或是钢琴演奏家的杰作。《乐记》中说:“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这句话明确地阐释了道德和音乐之间的关系,道德是人性的本质所在,音乐是道德升华的果实。道德高尚的钢琴演奏者们一生都在追求崇高与美的境界,他们能够深刻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演奏者们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增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并向人们传达友爱、善良与光明的美好感情。
苏联著名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就是这样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吉列尔斯在20世纪50年代访美演出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颠覆了“同行是冤家”的常人看法。“其实我的演奏真的算不了什么,在我的国家还有一个人,他的演奏水平强我十倍。这个人的名字叫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www.xing528.com)
众所周知,李赫特是一位孤、高、绝、妙的钢琴演奏者。吉列尔斯与李赫特两人在当时同是苏联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的学生,而且在李赫特投师于涅高兹之前,吉列尔斯已经是涅高兹门下的红人了,吉列尔斯非但没有像常人想象的那样对李赫特嫉贤妒能,反而却以宽广的胸怀向世人介绍他的这位同门师弟。早在1933年举办的第一届全苏音乐演奏者大赛上,16岁的吉列尔斯就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经过12年的刻苦钻研,吉列尔斯又分别在维也纳国际大赛和布鲁塞尔伊萨依国际钢琴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对某些钢琴家来讲,也许可以靠这些骄人的成绩荣耀终生。但对于谦虚好学的吉列尔斯,这却是他演奏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在此基础之上,他不断地努力工作,演奏曲目得到了大量的扩充与丰富。同时还致力于推广苏联当时新诞生的钢琴音乐作品,这对一些“谨慎”的钢琴演奏家们来说,推广新作品是一项冒险的事情,他们一般是不会铤而走险的。吉列尔斯从早期的技巧巨匠逐步转变为深刻内化的钢琴哲学家,使他的钢琴演奏艺术得到了全世界人们长期的认可,这其中他那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他成功的引航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