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钢琴演奏者都认为在演奏中能够做到流畅、均匀、快速,并且达到演奏的辉煌与华丽就是完美的钢琴演奏艺术,就拥有了高超的演奏本领。
其实不然,演奏技术的实质是为音乐内涵的表达所服务,不同的钢琴音乐作品需要使用不同的钢琴演奏技术去实现,可以说有多少钢琴音乐作品就要有多少钢琴演奏技术为其服务。正如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所说:“目的(内容、音乐、表演的尽善尽美)愈是清楚,它就愈能确切地指明达到它的手段。”
钢琴演奏家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2—1951)在面对以炫技方式来演奏贝多芬音乐的现象时发表评论说:“音乐可不在乎手指。”(www.xing528.com)
由此看来,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他的演奏技术还是要与其所表演的音乐作品的风格相一致,才会得到听众真诚的掌声。目前国内大多数钢琴演奏者,无论是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的学生又或是业余学习钢琴的人们,大都还是非常重视钢琴演奏的技术训练的。现在有的人每天至少要练琴五六个小时,但大都是单纯的机械运动,手指在键盘上不停地跑动,但对于练习的钢琴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东西——音乐内涵,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认为首先要先把音乐作品中的技术练习做好,然后再去想音乐处理的事情。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很有条理的练习方式,但实际上,很多经验丰富的钢琴演奏者是把钢琴的技术练习和音乐练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非常有效的练琴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演奏技术,同时也使演奏者在诠释音乐作品时能够“有话可说”。前面笔者提到演奏技术是为音乐表达服务的,既然演奏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音乐内涵,那么在练习之初就潜移默化地把音乐内涵融入其中,逐渐形成艺术性技术,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出生在乌兹别克首府塔什肯的阿雷克赛·苏塔诺夫(Alexei Sultanov,1970—),勇夺了第8届范·克莱本大赛的冠军,据说苏塔诺夫在这次比赛的复赛时,演奏的贝多芬《热情》和肖邦《b小调第三奏鸣曲》看不到任何细腻的音乐性,只有他骇人的力度与速度。苏塔诺夫在演奏时一改以往范·克莱本大赛冠军得主谦逊的表情,他时而挥拳、时而高举双手,吸引了多数观众的眼球,赢得了相当多的观众支持率。在他之后的演奏生涯中,苏塔诺夫逐渐感觉到他的暴力美学演奏观念受到威胁,于是他决定重新参加国际钢琴比赛,以此来消除他的危机感。据称肖邦是苏塔诺夫的最爱,他在1995年的第13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中,只获得了亚军。接着在1999年参加的伊丽莎白女王大赛,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次的比赛苏塔诺夫竟然连第一轮比赛都未能过关。当然,在全世界的各种钢琴比赛中,由于种种原因,参赛者是不可能常胜的。但是,像苏塔诺夫这种在暴力美学下的炫技性钢琴演奏,并不带有细腻的音乐性,能否长期为听众所接受,也是很难预测的。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术与音乐内涵的表达虽然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是要想完美地表达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只靠华丽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钢琴演奏者必须将二者紧密地结合,才能够演绎出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