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它在教学过程中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歌曲教学的操作程序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分为5个基本板块:听、说、读、写、唱,它们并不是绝对的划分,而是交织在一起,只在某种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有所侧重而已。其中,听、说、读、写是为唱而准备的,歌曲教学最后是语言输出活动是唱;但唱歌同时也是为听、说、读、写而服务的,因为歌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呈现出来的就是听、说、读、写的4种能力。这五个板块没有先后之分,一般来说,“听”在最前,“唱”在最后。每个板块又包括很多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图5-2 歌曲教学模式示意图
(一)以听为主的教学活动
韩瑜把歌曲听力活动分为“精听”和“泛听”两种:精听是指仔细认真听,而且必须要全部听懂,能够懂得每个词语、句子;泛听是不求听懂每个句子,只求量的增加与积累[4]。歌曲教学模式中的歌曲听力活动主要是精听,在这之前最好进行一些相关的铺垫,即听前的预示活动,因为任何语言交流都是在一定场合、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否则就会有突兀感,让人摸不着头脑。听前预示的内容可以有两种:一是与歌曲背景材料或内容简介,二是歌曲里生词的解释。至于歌曲播放的次数,在以听为主的教学活动中以3~5次为宜:如果播放的次数太少,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为语言输入,不能形成对歌曲的认知与理解;如果播放的次数太多,一首歌曲的时间大概5分钟,会占用太多的教学时间,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1.听后回答问题
听后回答问题可以是对歌曲的整体的感知:你喜欢这首歌吗?你以前听过这首歌吗?这首歌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也可以是对歌词的内容理解:《最想念的季节》是什么季节?这首歌唱的是什么节日?
2.听后复述
听后复述主要训练通过听觉接收歌曲语言信息的记忆能力,将听到的语言信息努力延长并维持一段时间,然后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来检验听力的容量和质量。学生可以尽量保留原文内容,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和概括。教师不妨提供一些歌词中的关键字,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3.查找歌词
查找歌词主要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辨别、筛选和记忆,可以边听边找,也可以听后再找。教师将歌词的句子置于一些无关的语言信息之中,鼓励每一位学生或小组成员,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听到的歌词找出。
4.歌词排序
歌词排序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歌词中句子的理解、记忆和语言逻辑能力,可以边听边排,也可以听后再排。这种活动适合歌词较短的歌曲,教师可以提前把歌词打印出来,按句裁开,打乱顺序,发给每一个学生或小组,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为歌词正确排序。
5.歌词填空
歌词填空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歌词中关键信息的捕捉和记忆,可以边听边填,也可以听后再填。题目中留出的空格应该是关键字或短语,如:想你时你在___,想你时你在_____。
6.歌词听写
歌词听写是指学生一边听歌一边记录歌词,语音输入与输出同步进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注重歌词的细节、更好地理解歌词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音辨别能力、语言短时记忆及语言书写能力。由于听写任务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对于初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歌词听写可以一句一句进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书写时间,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
(二)以说为主的教学活动
与听力活动不同,“说”是一种语言输出,所以歌曲本身的语言不是重点,学生能说出什么话来才是重点。所以,歌曲教学模式的口语活动不仅与歌词有关,也与歌曲主题、歌曲背景、歌曲的影像材料有关。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既要给出学生感兴趣的口语话题,又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话题、用于开口表达。
1.歌词跟读
跟读是最为传统的口语教学方式,也是语音学习的必经之路,能够使学生反复模仿词汇发音和句子语调,达到声音表达的准确性。在歌曲中,曲调的旋律和节奏扭转了歌词的原本读音,而留学生并不具备分辨这种差别的能力,教师可以用“领读—跟读”的形式来树立他们正确的语音意识。歌词的跟读虽然是必要的,但不能持续太长时间,2~3次即可,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丧失继续学习歌曲的兴趣。
2.歌词复述
以说为主的歌词复述与以听为主的歌词复述不同,在输入方式上,前者可以是视觉输入或听觉输入,后者只能是听觉输入,因此对听力能力的要求更高;在表达方式上,前者是口语表达,后者是口语表达或书面语表达,前者对口语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歌词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3.歌词独白
独白以一个人单独讲述为主,要求说话内容有一定的层次性与条理性,而且说话的语调要跌宕起伏且富有感情。歌词独白是指学习者把自己想象成演唱的人,或者演唱对象,如在《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中,教师可以给出这样的题目:如果你是“对面的女孩”,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4.话题讨论
话题讨论可以使学习者各抒己见,不仅能提高成段表达的口语能力,而且能训练口才。这种活动既可以放在听歌之前也可以放在听歌之后。每首歌曲中都有一到几个能引起学习者兴趣的话题,如《粉墨人生》中是“京剧文化”,《最想念的季节》中是“圣诞节”“爱情”,《送别》中是“友情”“离别”。
5.MV观后讨论
MV是以歌曲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歌曲,尤其是通俗歌曲,一般都有相应的MV作品,画面里或者是歌舞表演,或者是歌曲的故事或情境。对歌曲MV进行讨论,能培养学生将视觉输入的所感所想转化为话语表达的能力。
(三)以读为主的教学活动
阅读按阅读方式主要分为精读和泛读:精读指深入细致地研读,无论是词语、句法还是文化内容,都是最为重要和必要的知识;泛读是一般性的广泛阅读。歌词教学模式中的阅读活动主要是精读,而且,很多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准备的阅读材料不应该只有歌词,也应该有生词的解释。
1.歌词听读
歌词听读是边听歌曲录音边看文字的阅读方式,学习者听觉、视觉并用,多通道接收语言信息,在头脑中留存时间长、印象深,能够增进对语言信息的认识和理解。歌词听读是歌曲阅读活动中的必然过程,因为歌曲就是以听觉形式存在的,如果我们只教歌词不教曲调,歌曲教学将与诗歌教学没有任何区别。
2.歌词朗读(www.xing528.com)
朗读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声过程,“是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言语器官发出声来,再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并用的过程”[5]。在我国,朗读自古以来就在汉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朱熹有云:“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6]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朗读也可以让许多语言现象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能够使学习者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获得语感。[7]歌词常常是韵文的形式,是一种适合朗诵的材料,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
3.歌词排序
以阅读为主的歌词排序活动放在听歌之前,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教师提前将歌词打印出来,按句裁开,打乱顺序,发给每一个学生或小组。学生根据对句子的理解和思考排出次序,组成一首完整的歌曲,由播放的歌曲来检查答案。
4.读后回答问题
由于有文字提示,读后回答问题往往比听后回答问题更注重细节,如:《粉墨人生》里讲的是中国的哪种传统文化?谁的打斗最精彩?谁的功底最全面?京剧有什么特点?
5.相关材料阅读
歌曲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对这些相关材料进行阅读不仅能够锻炼阅读能力,还能拓展知识和视野。如,在《小河淌水》中就可以提供关于云南民族文化知识的材料。
(四)以写为主的教学活动
写作也是一种语言输出。与口头输出相比,笔头输出更加困难,尤其是对于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习者,能写对汉字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歌曲教学模式的写作活动不应过分强调汉字的准确性,关键在于引起模仿、创作的动力。
1.歌词改写
歌词改写是以原先的歌词和曲调为基础,只替换某些词语或短语,使歌词呈现出新的姿态,能巩固学生对歌词句式结构的认识,并扩大词汇量。在歌词改写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文字提示,如《两只老虎》中:一只没有___,一只没有_____,真_____,真_____!
2.歌词创作
歌词创作是以原先的曲调为基础,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全新的歌词,能够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并提高他们对汉语音韵的认识。因为歌词具有音乐性,歌词必须工整押韵,并与曲调相互配合,唱出来才能优美动听。
3.歌词翻译
歌词翻译是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非汉语歌曲为材料,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将原先的语言转换为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的特点及使用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克服母语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8]与歌词创作相比,歌词翻译有更多限制,因此也更加有难度。
4.歌曲创作
歌曲创作类似“命题作文”,学生根据刚刚学过的歌曲,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新的歌词和曲调,构成一首全新的歌曲。如根据《茉莉花》写一首与花有关的歌曲,根据《最想念的季节》,写一首与圣诞节有关的歌曲。
对于初中级学生来说,歌词的创作、翻译和歌曲创作的任务较难,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5.写听后感
听后感不同于听后复述,指听完歌曲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感想或体会,重点在“感”而不在“听”,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五)以唱为主的教学活动
歌唱并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环节,却是对外汉语歌曲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一切以听、说、读、写为主的教学活动,最后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演唱歌曲。但是,“更好地演唱歌曲”不能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来评价,注重的不是声音特质和演唱技巧,而是建立在对歌曲充分认识之上,能够正确地表情达意。为了演唱歌曲,学生也会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从而全面促进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1.歌曲跟唱
歌曲跟唱是指学生跟着老师或歌曲录音而歌唱,能够使学生反复模仿歌词发音,感知旋律节奏,达到歌曲演唱的准确性。与歌词跟读不同,由于音乐的作用,歌曲跟唱并没有那么枯燥,还会使学习者沉浸其中,心情更为舒畅。[9]
2.歌曲独唱
歌曲独唱在声乐表演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演唱形式,对演唱者的发音、吐字、形体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独唱会使一些学生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绝对不能强求。
3.歌曲合唱
我们所指的歌曲合唱,是指两个人以上共同演唱的形式,包括齐唱、对唱、重唱、轮唱、领唱等。合唱可以作为歌曲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演唱形式,因为这种演唱不仅能消除紧张的情绪,演唱者还要积极用言语交流,商量如何使表演更协调、更精彩。
4.歌曲表演唱
歌曲表演唱是指在演唱的同时,根据歌词加入舞蹈动作或故事情节,使歌曲的表达更为生动活泼。表演唱能增进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且,这种演唱形式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如何表演的同时发展了口头交际能力。
5.卡拉OK演唱
卡拉OK原本指“无人伴奏的乐队”,现在通常被理解为“只有伴奏没有演唱声音的歌曲”[10]。卡拉OK不仅有音频,也有视频的形式,视频就是没有歌声的MV。如今,“K歌”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在教学中加入卡拉OK演唱的活动,能够加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