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歌曲划分为民间歌曲、通俗歌曲、艺术歌曲、儿童歌曲这四种类型,不仅考虑了歌曲整体的艺术特征,也考虑了对外汉语的教学需求。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学习者对语言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继续将汉语歌词划分为通语与方言、口语与书面语、白话文与文言文。
(一)通语、方言歌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有通语、方言之分。通语就是普通话,通行范围很广,加上国家的大力推广,多数歌曲都是用它写作和演唱的。方言就是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在各地的民间歌曲中大量使用。但是,民歌语言不等于方言,很多民歌中的方言土语如今已被改为普通话,使得它们更加广泛地传播;方言也不只属于民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粤语、闽南语写成的通俗歌曲就引领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20世纪初期,雪村创作的通俗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包含了大量东北特色文化,如“高丽参”“猪肉炖粉条”“榛蘑”“酸菜”。在语言运用上,不仅有“俺们”“旮答”等方言词汇,最后那句颇具地方色彩的“翠花,上酸菜”,更是唱红了网络、唱响了中国。如今,网络依然进行着“方言歌曲热”,这些歌曲有的是原创,更多的是改编,得到了各个方言群体的大力支持。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应该教普通话。每位汉语学习者在初学时,都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学习汉语方言;所教歌曲的歌词应该是用通用语言写作的,而且最好是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演唱的。一旦进入高年级的学习,就可以教一些用地方语言写成的歌词。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整体认识,以及他们在广大汉语交际社会的适应能力。[146]
(二)口语、书面语歌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不同形式。口语是口头上应用的语言,也是最早被人类普遍应用的语言形式。民歌、儿童歌曲大多使用口语写作,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多数通俗歌曲也有口语化的特点,如陈哲创作的民谣风歌曲《黄土高坡》,开头就如话般诉说:“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不仅有浓郁质朴的地方特色,而且有平白如话的语言特征。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从容思考、仔细琢磨,因此也就更加周密、严谨。艺术歌曲的词作者一般是诗人、文学家,他们用书面语写作,反复推敲打磨,使歌词具有诗化的意境与高度的文学性。也有通俗歌曲的词作者是现代“词人”,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他们写出的歌词也具有书面语色彩。如黄霑、林夕、姚谦、罗大佑、方文山等人的作品,很多句子都颇为精致、典雅,读来意蕴悠长。(www.xing528.com)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交际能力的全面培养,其中既包括口语交际,也包括书面语交际。一般情况下,学习者都是按照“先语后文”的步骤,先发展听说能力,再发展读写能力。相应地,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应该先选择口语化歌词,再逐渐向书面语歌词过渡。但是实际上,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并非有严格的对立,加之歌词本来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所以很多歌词都兼有两种语体的特点,能够全面满足学习者的汉语交际需求。
(三)白话文、文言文歌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又可以分为白话文和文言文。白话文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现代汉语歌曲的歌词大多是白话文歌词,基于口语而作,又比口语更加书面语化。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在出现在一些现代歌曲之中,尤其在艺术歌曲和通俗歌曲中运用较多。有的是通篇文言,或直接运用古诗文,如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或仿照古诗文,如李姝、LUNA作词,后又由刘欢修改的《卷珠帘》。还有的是部分文言,如方文山填词的《青花瓷》《菊花台》《发如雪》《千里之外》等,在求古意、用古语的同时,又结合了现代人们更易接受的词汇和句式。用文言的歌曲,一般被称作“中国风”歌曲,这种看似复古、实则新颖的形式,给中国流行乐坛注入了盎然生机。
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要教白话文,这是日常交际的话语,也是浅显通俗的语言,比较容易被习得。对外汉语教学也可以教一部分文言,因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不能截然分开,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古今融会、浑然一体的;同时,古代汉语运用了较多的成语典故,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于汉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或者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相对枯燥难懂,一些中国风歌曲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可见,歌曲有不同的类型,歌词中也有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语言形式,基本上能够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汉语歌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