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系列总序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系列总序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汉语教育承前启后,日渐由零散走向系统,展现出全新的局面。较之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所研究的对象和规律,拓展到教学方法之外的教育学诸多分支领域,研究问题的转变带来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学科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国际汉语教育要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音乐与语言共生机制研究: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系列总序

郑通涛

国际汉语教育是面向国际汉语学习者的以汉语文化教学为载体的教育实践过程,是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国际汉语教育虽起步较晚,但跨越国界的汉语教育实践活动则源远流长,历史上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中国语言文化典籍的外传、西方汉学的兴起发展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等便是最好的明证,也为当今国际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实践与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是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的结晶。国外开展语言国际推广教育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早在15世纪,“语言作为立国的工具”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18世纪中叶,西方各国政府都把语言推广看作是“教化属地内有色人种最重要的方式”,也是除政治军事经济以外的第四个层面的外交活动

在当今强调文化影响力等“软实力”的时代,语言的国际教育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效工具,也是获取民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语言的国际化程度已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向国外推广本国语言更是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手段。因而,语言的国际教育就不只是语言的教学和推广,更重要的是以本国语言为载体,传播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使本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借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

纵观国外的语言推广发展状况,可以发现这样两点共识:一是各国普遍将本民族语言教育的国际化纳入其强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是将语言教育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发达国家向外传播自己的语言时所采取的一个基本政策。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借助语言国际教育在各国人文外交中逐步声名鹊起,在全球范围建立了语言教学、教育文化交流、国际服务等分支机构,以促进文化、教育、国际关系的拓展和交流。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汉语教育承前启后,日渐由零散走向系统,展现出全新的局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国际汉语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和展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国际汉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国际汉语学习者为中心,研究国际汉语学习者汉语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与特点,国别化汉语教育的课程、教材、教法,国际汉语教育所涉及的各种教育测评问题,不同国家的语言国际教育之对比,以及国际汉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等。较之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所研究的对象和规律,拓展到教学方法之外的教育学诸多分支领域,研究问题的转变带来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重大转变,学科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

国际汉语教育学科既要分析总结国际汉语教育的实践和现象,也要研究在跨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育的理论和规律,探索汉语国际传播的机制、路径、策略和手段,因此,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计算机科学等都进入了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研究视野。

首先,国际汉语教育以汉语教学为载体,因此必须在汉语语言学理论基础上研究作为外语或二语的汉语本体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它一方面可直接为国际汉语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又可加深我们对汉语自身特点的认识,促进汉语的本体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汉语语言学和汉外语言对比成为学科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第二,国际汉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就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并针对国际汉语教育的实际需求,确立教育教学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使国际汉语教育既体现出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出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这些都与教育学及其各分支学科密切相关。(www.xing528.com)

第三,国际汉语教育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涉及国际汉语学习者的生理、情感、认知因素,学习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也涉及国际汉语教师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发展规划等,这些都与心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有密切关系。

第四,国际汉语教育对象学习汉语的过程,实质上是跨越自己的母语文化学习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国际汉语教育要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中所包括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均与文化有关,因而国际汉语教育需要以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为指导。

第五,国际汉语教育本质上也是语言文化的国际推广和传播过程,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研究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国际汉语教育需要以传播学理论作为指导,以提高汉语文化教育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六,国际汉语教育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需要以国际关系学及公共外交理论作为指导,研究如何通过汉语文化国际教育机制体制和区域化国别化策略,提升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丰富中外人文交流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国家的民众并形成国际舆论,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良好的形象,进而实现国家的战略利益。

国外在语言国际教育领域的成果与经验,对我国国际汉语教育的学科建设发展具有诸多启发和借鉴意义。事实上,我国学界已经或正在把国外语言国际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引入国际汉语教育的实践与科研之中,在借鉴国外语言国际教育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同时,努力探索符合汉语与中国自身特点的国际汉语教育之路。

汉语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的载体和支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难点是什么?如何降低汉语学习的门槛,帮助外国人更快更好地掌握汉语,这是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作为汉语教学的母语国,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外来模式的借鉴,必须具有国际领先和模式输出意识,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的有说服力的品牌。在汉语教学国际化进程中,掌握制定规则、输出规则的主动权,这是决定我们能够引领国际汉语教育潮流的重要之举。

为此必须进一步促进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理论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创新,在借鉴、吸收世界第二语言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应着重从汉语内在的特征和自身规律出发,建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基础理论。一是进行针对外国学习者的汉语本体研究,侧重点是教学中的难点以及汉语跟学习者的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差异,并结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语言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等对汉语进行多角度综合研究;二是进行汉语第二语言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研究,包括习得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三是进行针对教学实践和解决遇到的瓶颈问题的研究,包括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测试评估、语料库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等的研究与推广。

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共同策划推出了《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收录了当今国际汉语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作了编排。值得一提的是该丛书还邀请包括两岸知名学者在内的海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赐稿或参与点评,共同探讨国际汉语教育的热门话题,体现了两岸和海内外学者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我们衷心希望本套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也为推动两岸国际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