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东 刘海元
陕北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陕北民间艺术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民间艺术家,陕北秧歌舞蹈家李增恒就是其中之一。
李增恒原是中国舞蹈协会会员、舞协陕西分会理事。他擅长表演陕北二人场子,一直扮女装角色的包头,扮相俊美,舞姿婀娜,特别是他的“跌软腰”“跑圆场步”等动作轻盈、飘逸,被群众誉为“水上漂”。李增恒也以“六六旦”这个艺名闻名整个陕北,并成为全国著名的民间艺人。他曾三次赴北京献艺,1955年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舞蹈音乐会演,并获得个人一等奖。1963年北京中央歌舞团邀请他排练大型秧歌,并在团里代舞蹈课,后来曾多次在北京舞蹈学院讲舞蹈课。198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的亚洲地区15个国家的民间舞蹈考察保护团出访法国、瑞士、苏联等国家,他的演出引起很大轰动,各国舞蹈家高呼“农民万岁”,他被誉为“民间舞蹈家”和“东方花神”。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古老的陕北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在边区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秧歌运动,一时闹得热火朝天。特别是农村,每逢年节,秧歌成了一种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李增恒和乡亲们以铜盆当锣,拿锅盖顶鼓扭起了秧歌,他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照样扭得红红火火。李增恒对扭秧歌全身心地投入,简直达到了痴迷的地步。男扮女装的李增恒在秧歌队伍中活像一只翩翩飞舞的彩蝶,那轻盈平稳的碎步赢得了乡亲们阵阵掌声。打那以后,李增恒与秧歌、二人场子、跑旱船结下了不解之缘。家庭院落、田间地头都成了他的排练场。没有扇子,自己弄些柳条把一头用绳子扎起来,再糊上纸当扇子;晚上,一人在月光下照着自己的影子练;后来揽了一个月工,挣得三块银圆,背着家人从货郎手里买了一块镜子,他对着镜子不停地练了起来。回忆起这段历史,他深有感触地说:“为了闹秧歌,我不是个好父亲;为了闹秧歌,我不是个好儿子。”(www.xing528.com)
六六旦在他年过79岁时,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两个月,仍然参加了2008年10月陕西省第五届老年节的演出,并且惟妙惟肖地塑造了陕北妙龄少女天真可爱的动人形象,风采不减当年,并荣获演出一等奖。
六六旦的突然去世,陕北人民都为之震惊,为之惋惜。这是陕北民间艺术的一大损失,老人的精彩表演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将永远活在陕北人民的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