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魂吗,亦有亦无。李增恒先生是有魂的,他的名字很美,叫舞魂。
2008年12月1日,闹了一辈子红火的李增恒静悄悄地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群众100余人前来吊唁,中国舞协,陕西、甘肃、辽宁等20多家文艺团体或个人纷纷发来唁电或打电话,对这位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民间舞蹈家、陕北秧歌舞蹈艺术代表人物,表示深深的敬仰与不尽的思念。
李增恒,名冠华夏,弟子无数。他的足迹几乎踏遍陕北的山山峁峁;他先后被陕西省歌舞剧院、中央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空政歌舞团、辽宁歌舞团等院团请去授课辅导,专门传授陕北二人场子。他是榆林民间艺术团老师,十几年来,呕心沥血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演员。党和人民给予他很多荣誉: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舞协陕西分会理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传承人。
面对耀眼的光环,李增恒真诚地说:“我不能忘本,我今天的光景,是当地各级领导抬举我,广大群众爱护我,同行帮助我得来的,我不能忘记这个根本。”对于艺术,他则有极具个性的见解:“我的舞蹈这些年进步主要是‘偷’了别人不少东西,只要好的我能学会就模仿;但有一点,不离祖宗,不管学什么,都要把它学成我的舞蹈。”李增恒在长年实践中终于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十几次荣获国家、省、市表演奖。
李增恒退休后,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到陕北秧歌的发掘和传承工作中。2007年10月,绥德文化馆举办了二期秧歌培训班,他和贺俊义等6位老艺人亲自授课,专门辅导陕北二人场子,参加的学员有80多人。这年冬天,他冒着严寒,不顾体弱,返回家乡蒲家坬,指导青年排练来年的新春秧歌。2008年2月,已是79岁高龄的李增恒带领绥德黄土地艺术团赴京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场演出,第二天,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务委员陈至立为他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杯。1955年,为毛主席演出时他流泪了;这一天,他捧着金灿灿的奖杯又流泪了。正是:两度热泪洒京城,陕北秧歌不老松!
载誉而归
2008年夏,笔者在绥德永乐大道和群众扭秧歌,李增恒悄然入队,“六六旦来了!”有人认出了他,众人一下子围拢过来,李增恒边笑边扭,主动带大家走步、舞扇……一个头发花白的快乐老头,诲人不倦;一个本真的六六旦,常与百姓同乐。正如蒲家坬老伞头在记者闪光的镜头前,即兴唱道:“摄的怪,拍的快,蒲家坬这院子最实在!”(www.xing528.com)
53年前,梅兰芳呼之:“六六旦来了没有?”
60多年中,乡亲们盼之:“六六旦来闹秧歌啦!”
2008年,亲朋好友哭之:“亲人走了……”
儿子悼之:“侠之大者为仁,舞之大者为魂。父亲可以真正称得上是舞动情怀的天地人间当之无愧的舞魂……”
无定河轻吟,雕阴山深唤:“没有走,陕北的六六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