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女步、演女角:陕北踢场子

学女步、演女角:陕北踢场子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走步、迈步,起步、落步不平稳、起伏大。1955年,李增恒到北京演出,大会要求他的踢场子不能超过10分钟。1957年再次到北京演出,二人场子被控制在6分钟以内,李增恒从突出重点、突出主题入手,做到了时间短、内容精。李鸿源(左一)给来访者讲述李增恒的经历陕北二人场子是民间舞蹈,其艺术的继承、发扬、创新,也不能脱离民间的原生态艺术。这是李增恒一再强调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女角的辫子,坚决不能丢失。

学女步、演女角:陕北踢场子

初学踢场子,李增恒总是感到,“包头的”不管是女扮还是男扮,都不好看。特别是走步、迈步,起步、落步不平稳、起伏大。他决心学个走步好的女人样儿,让观众看看。为此,只要遇到走步好看的女人,他都会跟在人家的后面偷着学。后来,他发现本村有个叫李斌成的婆姨走起路来特别轻飘,就打定主意跟这个婆姨学走路。

有一次,李斌成的婆姨赶着驴去驮水(吃水远的地方,不少家户做两个大桶,架在驴背鞍上驮水),李增恒看见了,忙提个拾粪筐跟在她的后面学走路。走了一会儿,婆姨转过身一看,见李增恒在后面跟着她,就问:“鬼六儿,你跟在我后面干啥?”李增恒答:“我要拾驴粪。”又问:“你拾你的驴粪,老是跟在我的屁股后面干啥?”李增恒被问得满脸通红,无言以答。

为了学好女人走路的样子,李增恒背上背篓学,担上担子学,有时在田间地头,他还手甩绳子学打转,晕倒了再站起,站起了又跌倒,最后终于学成了“水上漂”。

1950年,李增恒和满堂川乡闫家沟村的秧歌把式(扭秧歌能手)在韭园村闹秧歌。踢完场子后,驻村的县水土保持站的一位同志问众人:“这个女的(指李增恒)够20岁了吧,不知寻下人家没(指找到对象),如果没寻下,你们问问她,看她寻人家不?”当时有个叫王学文的回答说:“人家(指李增恒)是个男的,早就娶下婆姨了,你就不用再操那份心了。”

李增恒学艺不怕丢丑。因为他踢场子学的是女包头,他的家人及村里的一些人就不让他学,常常给他难看。有一次,村里请闫家沟一个秧歌把式来踢场子,李增恒要跟上踢,一些人就是不让他进场,李增恒硬是死磨硬缠地入了场,闹得大伙都不高兴。“文革”期间,他的踢场子被批判为“封资修”那一套,村里人不让他踢,但他还是要踢。他的子女听说父亲因为踢场子而被人批判,心里很不好受。一次,李增恒正在踢场子的时候,子女们硬是把他给拉了下来。

1955年正月,李增恒在绥德大礼堂演出的时候,同村的李汉银在座位的前排观看。第二天,当李增恒遇到李汉银的时候,李汉银问他:“你昨天怎么没去踢场子?”李增恒说他踢了,李汉银说:“踢了?我怎么没认出你来?”通过李增恒的解释,李汉银才知道李增恒是男扮女装

1955年到北京去演出,李增恒经常到男化妆室去化妆,许多演员就背地里议论说:这个女人真不害羞,总是跑到男化妆室去化妆。还有一个来自西藏的男演员在台下时经常和李增恒说这说那,但化妆后那个人就认不出他了,见面时连个招呼都不打。有时演出完,演员们经常去照相,许多女同志就拉着李增恒去照相,有一个安徽人说:“这个人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有些女演员就说:“管他是男的还是女的,拉过来跟我们一起照相就行了。”

男扮女装的李增恒

为了看自己究竟像不像个女包头,跳得好不好,李增恒老早就想买一块镜子,以便对着镜子来学。1952年夏,他给本村的李增随打短工挣了几个钱,就去城里花了三块“响洋”(银圆)买了一块镜子,因为怕家里人不同意,就把这块镜子放在了他二姐家。那天回到家里,他给母亲说:“城里有块好镜子,我可想买哩。”他母亲说:“想买你就去买嘛。”他就笑着说:“我已经买下了。”他母亲说:“买下了才说,真是个鬼六儿。”得到了母亲的允许,他就把镜子拿回来,挂在了他家窑洞的墙上,每天对着镜子学跳舞。因为家里面没有扇子,他就拿起笤帚扭了起来,他媳妇看见了,就对她的婆婆说:“快看你那憨儿,拿着笤帚在跳呢。”母亲说:“哦,没扇子嘛,就让他拿着笤帚去跳吧。”

二人场子中有一个动作叫“耍手巾”或“捡手巾”,这一动作是在一次失误中偶然创造出来的。一次,李增恒和李桂芝在踢场子,一不小心,李增恒手中的手巾掉在了地上。李增恒想要弯身去捡,但已来不及了。他灵机一动,绕场转了一个圈,利用在场上和男角碰面的机会,顺势把手巾捡了起来。这次失误,不但没有被观众看出来,反而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从此,“耍手巾”或“捡手巾”就成了二人场子的一种动作的名称。(www.xing528.com)

以前踢场子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一些村庄的场子一场竟长达40多分钟,甚至一个小时,因为那时节目少,场子又红火、热闹,逗人笑,观众喜欢看。踢完场子后还要唱歌,一唱歌,十几分钟就过去了。

1955年,李增恒到北京演出,大会要求他的踢场子不能超过10分钟。李增恒一听就蒙了,好赖觉得10分钟没啥跳的。仅安四门、和四门(二人场子的一个套路)就得近20分钟。但主办方态度很坚决,时间决不能超过10分钟,办法自己去想。那次演出,李增恒略去了不少套路和一些可有可无的环节。1957年再次到北京演出,二人场子被控制在6分钟以内,李增恒从突出重点、突出主题入手,做到了时间短、内容精。

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编排节目的实际需要及学员气力的限制,后来的二人场子逐步变短,现在的一个二人场子,有时还不到2分钟。

20世纪60年代以前,二人场子中的男角(挎鼓子),踢场子的时候都是戴胡子的,且胡子旺而长,像戏剧中的老生一样。那时候,男角在踢场子的时候,耍胡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

1955年,李增恒到西安演出。演出结束后,有个领导问他:“你们的二人场子,男角戴着胡子,女角却是一个小姑娘,他们二人是什么关系?”当时带队的尚爱仁一时回答不上来,便信口说:“大概是一种童养媳关系吧。”那位领导就说:“现在都是新社会了,哪有什么童养媳?我建议还是把胡子去掉,这样两个人年龄相仿,就可以是恋人关系了。”

回到绥德后,再踢场子,男角就不再戴胡子了。可是多少年来,耍胡子耍惯了,一下子没了胡子,表演起来反而觉得很不自然,很不习惯了。扮演挎鼓子的吴继业甚至说:“没有胡子,这场子跳不下去了。”经过认真练习,二人仔细揣摩恋爱中男女的挑逗动作,才渐渐适应了。

李鸿源(左一)给来访者讲述李增恒的经历

陕北二人场子是民间舞蹈,其艺术的继承、发扬、创新,也不能脱离民间的原生态艺术。这是李增恒一再强调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女角的辫子,坚决不能丢失。

李增恒的辫子前后换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真实,基本上看不出是假发。他常说:辫子是陕北姑娘的特别打扮,也是陕北姑娘的特有象征,踢场子不能不戴辫子。特别是男扮女装,辫子是一种重要的道具,有了辫子,才显示出民间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