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世成,男,1963年10月生,绥德县贺家湾村人。七八岁时,队里为公社“农业学大寨”誓师大会排练文艺节目,贺世成和同伴们聚在那儿看热闹。排练空隙,他和另一个男孩学着大人的样扭腰拧胯、胡奔乱跳地闹着玩。他们的扭跳,被负责排练节目的贺俊义看上了,经贺俊义点拨,由贺世成男扮女装表演的二人场子,在“誓师”大会的文艺演出中得了个头彩。从那以后,贺世成就成了方圆有名的文艺“好苗苗”,1976年,他考上了县剧团。
20世纪80年代初,在榆林地区的戏曲青年演员调演中,贺世成主演的武打折子戏获得表演二等奖。时隔二年,榆林地区举办民间艺术文艺会演,县文化馆排练由张春宝创作的新三人场子《相亲》,贺世成和徐小丽被选中担当男女恋人,张春宝老师亲自扮演媒婆。
那时,陕北演古典戏的剧团兴起了演现代歌舞晚会的热潮,贺世成擅长舞蹈和踢场子的技艺派上了用场。在下乡演出的晚会上表演,在县上各系统各单位举办的活动中表演,在春节时城区、乡下闹秧歌的场地里表演,还经常被县上和邻县的学校、厂矿请去排练秧歌和踢场子节目,也曾为子洲剧团、安塞曲艺团几家专业文艺团体编导过踢场子节目。多年来,他分别与李增恒、贺俊义以及绥德文化馆老中青三代舞蹈干部刘菊梅、李金梅、李晓玲、高海苗、赵安丽、马媛、郑冬瑞等配合表演过二人场子,总数超过了千次。大部分场次的表演都是一些率真、本源、自然的行为,无意中接触了土的、洋的、文的、武的五花八门的踢场子风格,这为他2008年整理、撰写的踢场子鼓点、动作、套路文本,积累了许多资料。为了在表演时精神状态快速达到充盈和饱满,贺世成曾琢磨出四句登台口诀:采天地日月之精华,集阴阳五行之灵气,纳宇宙万物于胸中,抒人生百味于身形。
1996年,绥德县组建“黄土地艺术团”,贺世成既是表演骨干,又担当着业务副团长和编导的职责。黄土地艺术团把传统的野场子秧歌,通过整合搬上了舞台,踢场子这种不被外界所熟悉的陕北地域舞蹈,被他们带出国门,参加了荷兰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第四、五届民间艺术节,内蒙古乌审旗国际民间艺术节,杭州全国传统舞蹈展演,陕西省第三、四、五届艺术节和CCTV第四届舞蹈大赛等许多国内外的重大演出活动。
经过多年的表演和辅导实践,在继承老艺人传统表演套路、表演风格的基础上,贺世成博众家之长,借鉴其他舞蹈种类的优点,打破传统踢场子节奏缓慢、动作单调、调度散乱的套路和样式,归纳出了“走、扭、摇、摆、踢;闪、颠、柔、脆、俏”的表演要诀,总结出了“拳出云卷波浪翻,脚起电闪箭离弦,身软如柳露明月,步飞似风水漂船”的风格特征和要领,丰富扩展了踢场子的男女双方的动作,增补了伴奏的锣鼓点,使古老的踢场子富于鲜活的时代气息。根据踢场子动作的形态和自己发展、提炼传统套路时内心的情感意象,他给许多原来无名的动作概括出了比较准确的名称:“劈石捣山拳”“盘臂推风掌”“抱拳蹬尘腿”“提步踏云”“喜鹊登枝”“抽身拂尘”“飞蝶扑面”“踏尘望月”“蜻蜓点水”“杨柳摆身”“风卷残云”“飞鹰扑食”“猛虎下山”“蛟龙腾空”等。
多年来,贺世成先后在《榆林日报》《陕西社会文化》《延河》等报刊发表有关陕北秧歌和踢场子的论文多篇,为陕北秧歌和踢场子的继承、发展鼓与呼;他潜心创作的新型场子群舞《黄土风情》和二人场子《乡恋》,为黄土地艺术团、绥德县剧团、绥德县民间舞蹈协会进行了排练、演出,同时参加了会演和比赛,分别获得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一等奖,榆林市中老年社区文艺会演金奖,2009年度陕西舞蹈大赛二、三等奖,成为绥德黄土地艺术团的保留节目。
高旭来,男,1960年6月生于佳县。1967年至1974年读书,业余时间学习闹秧歌、踢场子;1974年至1979年在佳县中学读书并拜秧歌艺人姚振华、张立庆、李万祥为师,学习闹秧歌、踢场子;1979年调入榆林县歌舞剧团,正式拜李增恒为师;1982年调入榆林市民间艺术团,与李增恒搭档演出20余年。高旭来亲传弟子有:张悦(延安歌舞团编导)、冯朝辉(陕西省歌舞剧院)、郝小莉(省艺校)以及榆林市艺术团王军等30多名。
高旭来师承著名陕北秧歌、场子艺人姚振华、李万祥、李增恒,先后到佳县、绥德、吴堡、米脂、子洲等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很好地掌握了各地陕北秧歌和陕北场子的各派表演特点和表演风格。1982年,他和李增恒赴中央歌舞团、总政歌舞团、海政歌舞团、铁路文工团、战友歌舞团等十多个中央团体传承陕北秧歌。多年来,先后为100多个单位及农村传授陕北秧歌。
高旭来在陕北秧歌中擅长伞头,在二人场子中擅长挎鼓子,能很好地表现各地不同派别,不同风格的表演特征。更为擅长的是能把已故老艺人的原始表演风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继承传统表演风格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可根据场地变换,因时因地即兴发挥。
陕西省第一、二、三届艺术节,他表演的二人场子获一等奖。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首都联欢晚会大型文艺演出,他在《祝福你·祖国》第一乐章陕北秧歌篇担任编导,获突出贡献奖及优秀表演奖。
2000年,获陕西省政府通报表彰先进个人。
为延长油田编导的陕北秧歌会演获一等奖。
连续8年获延安市秧歌会演一等奖。
参加山西省国际民间艺术节,他表演的二人场子获金奖。
曾经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铁映等演出踢场子,并受到好评。(www.xing528.com)
先后出访美国、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巴西、苏联、日本、新加坡、奥地利、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演的二人场子深受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2007年,在《文化艺术报》发表论文《浅议陕北小场子》和《试论陕北民间舞蹈》。
苏建国,男,生于1952年12月,农民,初中文化。绥德县崔家湾镇苏家圪坨村人。
从幼年起,他就对陕北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开始参与本村闹秧歌。初中时期,参加公社文艺宣传队,并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
18岁时,拜苏树旺为师,专攻挎鼓子,成为苏树旺亲传绥德县南路秧歌踢场子第四代传承人。
经过长期实践观察,悉心钻研,勤学苦练,苏建国在继承苏树旺绥德南路踢场子表演艺术基础上,形成其陕北秧歌踢场子表演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闹秧歌、踢场子的同时,苏建国注重艺术的传承工作。多年来先后在县城、乡镇等不同场合,义务给秧歌爱好者现场示范,传授踢场子、挎鼓子技艺。在传承工作中,他以粗犷朴实、刚健有力、威武细腻的传统套路动作为基础,充分体现挎鼓子“掌出云卷波浪翻,脚起电闪箭离弦”的特征,突出动作的刚、健、稳、爽、神、气、韵、形的艺术风格,表演节奏铿锵有力,情态并茂。
2012年5月,被命名为榆林市“非遗”项目绥德踢场子传承人。
2014年,被命名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踢场子传承人。
秧歌传承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的表演艺术毫不保留地传授于弟子。多年来,他充分利用每年正月、农闲、赶集、遇会等机会,对弟子苏恩宽、苏鹏程、苏斌、贺小红、贺正雄等人进行言传身教。他还要求弟子们互相谈体会、议观点、讲经验、说技艺,探索南路传统秧歌踢场子艺术,交流自身学艺体会。弟子苏鹏程、贺正雄、苏斌在多次大型秧歌表演活动中获奖。
1979年春,参加榆林地区秧歌会演,与贺俊义同台表演二人场子,获表演一等奖;
1982年,参加绥德县文化系统春节文艺调演活动,与贺俊义同台表演二人场子,获一等奖;
2010年春节,参加绥德县秧歌会演,担当秧歌队伞头,并获奖;
2014年,参加绥德县组织的“新农村秧歌会演”,与马海强同台表演二人场子,获二等奖;
2016年2月,参加绥德县“新农村文艺会演”,与雷彩霞同台表演二人场子,被评为“传承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