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陕北非遗传承人:国家级踢场子文化

中国陕北非遗传承人:国家级踢场子文化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贺俊义在指导学员跳踢场子2008年,贺俊义被陕西省文化厅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踢场子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他又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踢场子代表性传承人。1982年,榆林地区文化局在靖边县举办了三个月的“陕北民间艺术”培训班,聘请魏建明、李增恒为二人场子教练,为全区培养了近百对二人场子爱好者。

中国陕北非遗传承人:国家级踢场子文化

贺俊义,1939年生于绥德县崔家湾镇贺家湾村,从小爱好民间艺术,9岁起每逢正月就追随邻村秧歌队串村演出,一边当“小跑腿”,一边偷偷自学自练。13岁开始独立表演陕北秧歌中的二人场子(扮演包头)。19岁的时候,他随堂兄去邻村漫王山走亲戚,恰逢漫王山村闹秧歌,当时贺俊义堂兄扭的大秧歌也是十里八村有名的,亲戚便推荐堂兄去扭,从小爱好闹秧歌的贺俊义也忍不住想“红火红火”,便跟着队伍一起闹了起来。当时,跳大秧歌的贺俊义,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就是当地有名的包头艺人刘培雄(艺名十八娃)。刘培雄当天晚上便找到贺俊义,两人一见如故,谈了一宿。随后,刘培雄又带他到苏家岩正月初九灯油会、朱家寨正月十二灯油会、薛家峁正月十五灯油会上演出,观众们都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这个无名的表演者。1958年冬天,省歌舞团张强电影《花儿朵朵》排练,到崔家湾镇选拔演员,一眼就选中了贺俊义,当时因为顾及自己民办教师的身份,没有去成,就这样遗憾地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自学的基础上,贺俊义继承了其师傅刘培雄的表演风格和套路,经过去粗取精的提炼,继而独成一家,形成了扮相俊俏,表演活泼细腻,舞姿优美大方,柔中含娇,稳中带浪,走似水漂,笑可羞花的绥德南部包头角色的流派,很快便名满绥德、清涧两县交界处十多个乡镇几百个村子。

贺俊义天生一副薄妙的身板,略通中医书法,无意间将中国艺术的“意、气、神”融会贯通于一身,加之性格内秀,擅长琢磨一些窍道,所以他的表演带着不少雅韵。陕北秧歌虽以粗、土、俗为基调,贺俊义的包头表演风格是粗犷里满含细腻,土气里散发着灵气,俗气里不沾脏和丑。特别是飘走间扇子和手绢那种随意多变、自然传神的舞动,是他根据现场的情绪即兴天成的,那似笑非笑,洁齿露而即合、唇角流溢的情趣是他独有的风格。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贺俊义还独创了三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包头表演动作,即“俏耸肩”“怀抱月”和“飘风照镜”。“俏耸肩”是在鼓点的强拍上分别以左右耸肩为亮点,并以深情而又热烈的目光传达出少女的妩媚俏丽;“怀抱月”是在起步跑圆场时,将彩扇平抱怀中,或在跑动时拧腕,将彩扇绕成平面的满月形,使角色的表演动作更加丰富多样;“飘风照镜”是在跑动时将扇子当作镜子,双手端在面前,一边风飘般绕跑,一边照镜子,动作俏丽幽默,生动活泼,充分展示了少女爱美的天性。这些动作的设计为包头角色的表演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在当地,每年正月闹秧歌都离不开贺俊义,无论是大秧歌还是踢场子,他都是主力军。平时遇上什么喜事,他也会即兴来上一段。2000年冬天,石家湾的亲戚家娶媳妇,陕北人办喜事的时候讲究红火、热闹,贺俊义除了随份子外,还送上了另一份“贺礼”。在新女婿把新媳妇背到家门口时,他开口唱道:“新媳妇,听分明,你这个女婿选了个中,摆杂(指家里的摆设)又好窑又多,公公勤快女婿俊。新女婿,听心里,你这个媳妇选了个对,身干(指身材)端正脸蛋白,门风(指家世)又好又有手艺。”一曲唱得周围的人拍手叫好,唱得主家眉开眼笑。

每年村里闹秧歌,正月里挨门逐户慰问村民,他就撑着伞给村民一一拜年,每到一户人家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唱段秧歌,而唱词都是他即兴编创的。如:“看秧歌的观众听心里,这户人家没问题。老人们辈辈都正气,小辈们共事爱吃亏。弟兄二人好关系,泥帮泥来水帮水,妯娌二人不吵嘴,好得像对亲姊妹……”唱得观众满场喝彩。

贺俊义曾经说过,农村人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可是只要正月红红火火闹上一场秧歌,就把过去的苦难都忘记了,对来年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他一生热爱大秧歌,活跃在乡村的大舞台上,为老百姓带去欢笑和快乐。与此同时,他也非常重视陕北秧歌的传承和保护,应县文化馆之邀为秧歌培训班学员讲课、辅导,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秧歌表演技艺倾心相授,认真讲解每一个秧歌动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一批年轻的陕北秧歌传人正在成长。

几十年来,贺俊义参与表演的二人场子、三人场子曾30多次参加了全国、省、市、县各级文艺和民间艺术调演、会演、展演。多次被各级文艺团体请去传艺授课,获得各种奖项20次(个)。

贺俊义在指导学员跳踢场子

2008年,贺俊义被陕西省文化厅公布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踢场子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他又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绥德踢场子代表性传承人。(www.xing528.com)

2013年,贺俊义因病去世。

魏建明,男,1948年11月生于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乡魏家墕村,中专文化,陕西省舞蹈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会员,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任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黄土地艺术团团长。2004年被新华社陕西频道授予“三秦名人”称号,2005年被陕西省杰出人物评审委员会授予“感动陕西2005年度十大杰出人物”,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先进文化工作者。

他自幼酷爱陕北秧歌,1969年以来开始从事陕北秧歌的表演,曾向吴继业、王治生、林兴怀、闫尚英等老一辈民间艺人学习陕北秧歌的各种技巧。他把陕北踢场子——挎鼓子中各位艺人的精湛技艺融合在一起,加以改革和创新,骨架子刚劲有力,舞姿优美,似拳术,又似武术,又是正宗的陕北秧歌;他的圆场步伐轻盈,那种扭动、摇头、动背的感觉独具韵味。多年来,他与李增恒合作演出数百场,参加过省地县的各种文艺会演。

在50多年的从艺生涯里,魏建明把陕北秧歌的传承、展示、推广、研究和创新提高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2年,榆林地区文化局在靖边县举办了三个月的“陕北民间艺术”培训班,聘请魏建明、李增恒为二人场子教练,为全区培养了近百对二人场子爱好者。较为优秀的学员有榆林市民间艺术团的高旭来、张继斌等。他还在绥德县培养了很多二人场子鼓手,如王军军、侯海国、魏雄雁等。

1995年任绥德县文化馆馆长后,他组建了绥德县黄土地艺术团,组织排练了两台黄土风情的专题节目。他和艺术团先后参加了荷兰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和中国第四、五届民间艺术节的演出,分别获得最佳团队奖、优胜奖和金奖。

魏建明在指导学员跳踢场子

魏建明组织文化馆全体专业干部和社会各界业余爱好者,组成一支强大的传承骨干队伍,分期分批对他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培训,一把一式地传授给他们陕北秧歌的走、扭、闪、摆、甩、扇、筛等各种技艺,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陕北秧歌的各种技能。魏建明和他的弟子及团队长期活跃在陕北大地上,他们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弘扬了陕北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