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虹,女,李增恒嫡传弟子,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外聘副教授,陕西省舞蹈家协会会员。1970年考入榆林地区文工团舞蹈学员班,经过严格、规范的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训练学习。1976年毕业留团担任舞蹈演员,曾主演《草原英雄小姐妹》《白毛女》《洗衣歌》《小八路》《渡口》等舞蹈。1979年借调到延安歌舞团,在大型歌舞剧《兰花花》中担任童年兰花花一角,并先后赴北京、西安参加国庆35周年文艺调演,荣获文化部集体表演二等奖,陕西省政府集体表演一等奖。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学习,1993年至2014年在陕西省艺术师范学校(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担任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音乐部舞蹈教研室主任。
曾多次荣获学校“教学能手”“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先进个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2005年荣获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文化文物局授予的“爱我家园”群众艺术创作特别荣誉奖。
撰写的《小议陕北秧歌场子图案》发表在省文化厅《陕北秧歌研究论文专辑》中,并荣获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陕西省舞蹈家协会颁发的民舞理论研究奖;《怀念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舞蹈艺术家李增恒先生》一文,在《榆林日报》发表;《浅谈民间舞形体训练的文化传承》和《小议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两篇论文分别获得2000年和2003年西安美院优秀论文奖。
参加编写的《陕北秧歌》收集在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出版发行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卷中,并收藏于北京图书馆,此项目被列为“六五”跨“七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编创的舞蹈作品:
女子独舞《绣盖头》获陕西省舞蹈比赛二等奖;群舞《唱支山歌给党听》在2005年陕西省首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比赛活动中获一等奖;群舞《黄河长,情也长》在陕西省2000年新世纪首届舞蹈大赛中获三等奖;群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在陕西省总工会职工文艺调演活动中获一等奖;歌舞《桃花红,杏花白》在2012年陕西省大学生第二届艺术节展演活动中获二等奖;女子群舞《水上漂》在2011年陕西省高校教职工庆祝建党90周年舞蹈比赛中获一等奖;2004年在“中国电信之春”华语歌神张学友、林忆莲、刘若英、张信哲西安演唱会,担任舞蹈总编导。
王芳,李增恒的高徒,从艺33年来,和老师一样,她将身心献身于陕北民间舞蹈艺术事业,继承和发展了陕北秧歌和踢场子艺术。
王芳是榆林市民间艺术团国家二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曾代表国家出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舞蹈表演,也曾在全国和陕西省艺术节上多次获奖。其代表作品有《对花》《陕北二人场子》《相亲》等,并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www.xing528.com)
轻盈的舞姿、灵活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人们在舞台上看到的王芳,正是一个娇羞活泼的陕北小媳妇形象。一直以来,王芳坚持深入生活、勤奋好学,不仅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创新,还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培养了近千名舞蹈演员。
刘菊梅,女,1956年生,自幼酷爱陕北秧歌,10岁起即向李增恒学艺。1970年被榆林地区文工团招收为歌舞演员,1973年起在西安音乐学院学习声乐专业,毕业后回榆林地区文工团继续工作。1978年调入绥德县文化馆,为音乐、舞蹈干部,负责群众文化艺术辅导、编创工作。
1972年,榆林地区组织全区部分专业人员学习陕北秧歌中的舞蹈技艺和技巧,刘菊梅在学习中得到了吴继业、李增恒、苏树旺、苏贵堂、贺俊义、张有万等老一辈民间艺人的倾心传授,被榆林地区文化局、文工团认定为李增恒的第一代亲传弟子。
1978年,刘菊梅在文化馆组织老艺人办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陕北秧歌骨干,学员有魏建明、魏朝霞、苏建国、霍佩芳、李东升等。在此期间,刘菊梅向老艺人边学边导,将陕北秧歌二人场子里的精彩技艺融入其中,创作了一台具有陕北特色的文艺晚会,参加了全区文艺会演,获得多种奖项。其中二人场子《送粮路上》、三人场子《嬉戏晒谷场》在1979年被选送参加全省文艺调演。
1990年,创作编排陕北秧歌舞《黄土情》,参加全省首届“中老年迪斯科大赛”,获得第一名。
1991年,任“夕阳红艺术团”编导,创作了一台具有浓郁陕北秧歌味道的文艺晚会,配合“三下乡”活动,走遍了全县的23个乡镇。
2011年退休后,她仍然为陕北秧歌的传承、弘扬、改革、创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现在为绥德县群众文化艺术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