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踢场子:非遗课堂的传承之径

陕北踢场子:非遗课堂的传承之径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课堂教学的陕北秧歌踢场子当然无法重塑它的原生环境:由元素进入、逐层深入后进行风格贯通的融汇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当然也不是以重构“非遗”文化生态圈为目的。与大多数“非遗”文化一样,其原生环境与人类生活相依共生,并以自发性、群众性的口传身授为主要的传承途径。

陕北踢场子:非遗课堂的传承之径

2013年,西安音乐学院申请的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踢场子研究与应用”获批,遂聘请翟虹老师将多年搜集整理的,以李增恒为代表的踢场子舞蹈纳入课堂教学。教材分为男女两大类素材、四大教学板块:基本体态及主干律动训练的步伐及扇花训练、场图队形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女子教材基本体态及主要律动训练的内容有:金鱼旋水、提扇摆裙、提扇抱扇、垫步闪腰、左右缠腰、前扑闪腰、凤凰展翅等。步伐及扇花训练的基本内容有:中摆手、大摆手、小摆手、莲花步、团扇、引路扇、双手分扇、绕扇摆手、十字扭步、前进扭步、行进步等。

进入课堂教学的陕北秧歌踢场子当然无法重塑它的原生环境:由元素进入、逐层深入后进行风格贯通的融汇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当然也不是以重构“非遗”文化生态圈为目的。而目前处在探索阶段的教学内容,其风格性和系统性也仍在逐步提炼和完善中。课堂教学中的踢场子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找到稳定切实、操作性强的突破口。

踢场子进校园(www.xing528.com)

深深扎根在黄土地、历久经年生长在生活里的踢场子,早已突破了舞蹈概念的苑囿,而是族群血脉与生命烙印氤氲出的文化图景。与大多数“非遗”文化一样,其原生环境与人类生活相依共生,并以自发性、群众性的口传身授为主要的传承途径。而在当代社会现代化与国际化的转型之中,那些曾经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中承载并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活动,必须找到与当下时空之周遭境遇、生命群体相关联、可互动的新途径才具有保存和蓄能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将踢场子纳入课堂教学,在尽可能保持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对动作元素的开发运用和再创作,是在遥望“非遗”渐行渐远之境遇中觉醒式的自愈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