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方式因保护的主体和内容有很大差异,所以不尽相同,保护的方法也在探索中逐步总结形成。踢场子项目保护的具体方式与方法如下:
1.项目调查
项目的构成、内容。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的《普查工作手册》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建立起的相关网络数据库的指导资料为依据,明确踢场子属于民间舞蹈类别,根据这个类别的基本要求,确定要保护的主要内容:踢场子这项民间舞蹈的活动程序和表演程式,以及具体的动作、表情构图、节奏、鼓点、音乐、男女角色的服饰道具,不同风格的表演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存续的生态环境。
确定项目保护的内容后,开始摸底调查,采取现代手段对踢场子项目保护内容进行科学全面的记录,抓住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对一些面临失传的技艺和濒临危亡的传人,要重点抢救性地记录整理。绥德县文化馆贺世成执笔撰写整理的国家级传承人李增恒、贺俊义南北两路踢场子的文本资料,就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贺世成在各种活动中,集多年的表演辅导经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踢场子的动作、套路、鼓点都进行了拓展和提炼,编创出的16人、24人场子舞,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气息。
项目相关的文化习俗。如春节秧歌活动,民间宗教信仰,传统阴阳学说,当地民风民俗等陕北文化风俗。通过对这些文化习俗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历史文献的查阅,确定调查范围、对象和重点,拟定提纲,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深化、细化,逐渐调整、改进,以达准确、完整。
2.建档和记录
对踢场子技艺进行详尽准确的记录,是保护此项目遗产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首先,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对保护项目进行最大限度的、全面而翔实的记录,使变化和消亡的技艺得以再现和还原;其次,通过文字、图片、录像三种手段对踢场子的套路、动作、鼓点及相关的音乐、服饰、道具都进行细致、翔实的记录。(www.xing528.com)
3.建立传承机制
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具体条例,对传承人进行严格的评定和申报;建立详细的传承人档案,摸清传承人师承关系谱系;记录、整理传承人的技艺特点,主要成就和流派;为传承人提供组织传承培训班,对生活困难的传承人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
4.培训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除了保护,更重要的是传承。鉴于踢场子以师带徒方式的局限性,拟制定现代的传承培训方式,以促进踢场子技艺的有效存续和延承。
在系统地普查、挖掘、整理、建档的基础上,建立组织踢场子的理论研究机构,指定既有表演实践、编创能力又有理论基础、文字撰写能力的专业骨干人员,编写实效可行的踢场子研究论文和培训大纲;在条件成熟时召开踢场子专题研讨会,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参加,研讨踢场子传承、借鉴、发展的具体途径和目标;建立传承基地,定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集中培训;举办各种踢场子比赛活动,建立专业踢场子表演团队,把踢场子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