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踢场子: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及其非遗现状

陕北踢场子: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及其非遗现状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北踢场子基本摆脱了陈旧的表演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动律变化,充分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后的喜悦和欢乐情景。民间艺人李增恒、贺俊义、魏建明先后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不幸的是,李增恒和贺俊义已先后离世。

陕北踢场子: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及其非遗现状

俗话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是陕北人就会扭秧歌。此话是针对“大场子”而言的,也就是说春节期间人们自娱自乐时,在伞头的引领下,拿着彩扇花伞,以“十字步”为主的一种随意扭走,虽然也结队扭走出各种图形,如“天地牌位”“十二莲灯”“蛇抱九颗蛋”“枣核子乱开花”“卷菜心”等,但个体的动作技巧极其简单和随意,只要跟上前者,等着后者,顺其自然地摆胳膊迈腿、扭腰拧胯、摇头晃肩就可随着人流抒发自身的情感,达到强身健体、舒心顺气、激发生活信念的目的。而踢场子是一种表演动作复杂,有固定程式,一般扭秧歌者不易表演的民间技巧舞蹈。每年春节闹秧歌的村庄,几十个人里也只有十来个人会踢场子,踢出一定水平的就更少。

踢场子兴起于明末清初,成熟兴盛于1942年“延安新秧歌”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北踢场子基本摆脱了陈旧的表演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舞蹈的动律变化,充分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后的喜悦和欢乐情景。涌现出了绥德北路场子李增恒、吴继业、李桂芝,南路场子贺俊义、苏树旺、苏桂堂等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他们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民间文艺会演交流活动,多次受邀给中、省、市各级专业团体和艺术院校传授技艺。李增恒、吴继业表演的二人场子曾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民间艺术影片,在全国播放,同时也受到过周恩来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那段时间,陕北踢场子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传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榆林地区成立了民间艺术团,将李增恒聘为特邀演员和艺术顾问,将踢场子这门民间舞蹈带出国门,受到了中外专家和广大观众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1996年,绥德成立了“黄土地艺术团”,把传统的野场子秧歌整合后搬上了舞台,踢场子这种不被外界所熟悉的陕北地域舞蹈再次走出国门,参加了荷兰国际民间艺术节和中国第四、五届民间艺术节,内蒙古乌审旗国际民间艺术节,杭州全国传统舞蹈展演,陕西省第三、四、五届艺术节,中央电视台第四届舞蹈大赛等许多国内外的重大演出活动。(www.xing528.com)

民间艺人李增恒、贺俊义、魏建明先后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国家级传承人,不幸的是,李增恒和贺俊义已先后离世。好在绥德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已系统地整理出了绥德南北两路踢场子的鼓点、动作、套路文本,个别业务人员也将两路踢场子艺人的风格特点掌握了八九分,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全力推广、传播和拓展着,但受经济、时势、多元文化的冲击,本来就不多的爱好者和从业者就更少了,踢场子这门稀有而珍贵的陕北民间舞蹈面临失传的境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