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秧歌发展为现代秧歌的重要时期,秧歌的内容相当丰富,所使用的道具也有新变化,出现了大量幽默风趣、慈祥和蔼的孩子和老人形象,陕北秧歌已经变为娱人和自娱为主要目的。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用革命文化对陕北秧歌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形成了拥军秧歌等现代表演形式的秧歌。此后陕北的秧歌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体现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土地革命前,所有演员均为男性,从这一点也可以体现传统秧歌的遗存。土地革命后,女角色逐渐由妇女扮演,内容也多表现工农兵的战斗生活和他们的感情世界。
20世纪40年代初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展了新秧歌运动,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学习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动作特征和典型的舞姿动态后,升华为规范的、新农民形象的舞蹈动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领头的伞头改为工农形象,持木制镰刀斧头,创造了具有新内容的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其中,“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新秧歌在全国得到普及,新秧歌有大场秧歌《边区好地方》、扇秧歌《南泥湾》等。(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前后,陕北秧歌的表现形式也进行了一番改造,表演中的角色,不管男女,也不管职业,都采用现代戏的化妆手法,装饰一般以花红柳绿相间。据《神木县志》记载,此地在新中国成立后“男女都扭秧歌(秧歌队男女各半)。多扮工农兵学商形象。每人腰扎彩绸或手持鲜花或花环,在‘镰刀斧头’(领头男持斧头代表工人,女持镰刀代表农民,象征工农联盟)的率领下,不断变换动作、队形,真是彩绸飞舞,鲜花翻动。唱词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内容。春节、国庆、新年及大型欢迎、欢送场面,常用秧歌助兴”。
综上所述,陕北秧歌的发展嬗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标志性阶段,即经由原始的“殃歌”发展到“秧歌”,再到“现代秧歌”阶段,其目的也由原始的驱鬼殃发展到现代的娱人和自娱,成为中国民间重要的节庆娱乐形式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