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是一种歌舞结合的艺术形式,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北方尤盛,主要流行于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秧歌来源于远古时代的禳、颂歌,以“舞”为主,是农耕文明时期乡村社火中的主要内容。陕北秧歌因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人文关系等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在三北秧歌中,以陕北秧歌最为典型。
陕北,顾名思义,即陕西省北部地区,又称塞上。它东临黄河,与山西一河相隔;北依长城,与内蒙古毛乌素沙漠接壤;西接甘陇、宁夏,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南望长安,自古成为长安的北部屏障,地域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陕北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大量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从秦汉开始以至明清时期,陕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融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在陕北13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创建和发展了当代新文化。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陕北秧歌的内容不断丰富、表演形式不断创新。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地区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又叫“闹秧歌”“闹社火”“闹红火”。它既是陕北节庆活动中一切民间文艺庆典的总称,又可指秧歌舞队在广场进行的集体歌舞表演形式,是最受关注的中国农耕文化型广场表演艺术之一。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今榆林市、延安市所属的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子洲、清涧、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起等县及宝塔区、榆阳区。陕北秧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于远古的民间信仰、祭祀,巫术驱傩,从禳灾避害到娱神娱人,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嬗变过程。
跑旱船
陕北秧歌是一种广场、街院等场合表现和演出的集体舞,一般为大场、小场两种。大场是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整个舞队在伞头的统一指挥和带领下扭出变化丰富的图案、队形和动作,以表达生产、生活中的情感场面和动人的民俗故事,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队形变化丰富,有“龙摆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龙吐水”“十二莲灯”等数百种排列法,参加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一二百人。小场是在庭院中进行的舞蹈活动,多表演生活中的爱情故事,包括“水船”“跑驴”“高跷”“霸王鞭”等。根据演员的多少,可分为二人场子、三人场子、多人场子(又称群场子)。二人场子又分为三种流派:其一为“文场子”,又称“软场子”“胭粉场子”,绥德北路场子便属于此类。其二为“武场子”,又称“硬场子”“功夫场子”,绥德南路场子属于此类。其三为“丑场子”,又称“老人场子”“顺风场子”,南北路均有。
跑驴
陕北秧歌的传统活动程序大致如下:
先是谒庙,俗称“敬神秧歌”。是指在敬神祭祀时举行的仪式和表演(有些地方只唱不舞),要求表情庄重肃穆。
其次是“排门秧歌”,俗称“沿门子”。在谒庙之后的第二天,开始挨家逐户拜年,属娱人表演。表演时活泼风趣,诙谐热烈。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表演虽有套路,但即兴创造的成分极大,充满陕北农村生活的情趣。
第三是“彩门秧歌”,俗称“搭门”。即各村互访比赛,相互迎彩送彩,属于比艺比技、比舞比唱的表演形式。表演机智灵活,粗犷豪放。
最后为转九曲,俗称“九曲秧歌”,主要表演九曲黄河阵图。据清《米脂县志·风俗篇》记载:“十五日元宵,街市遍张灯火、花炮,铺户聚石炭垒作幢塔状,俗名‘火塔塔’,朗如白昼,十四、五、六三日,阖邑僧众于十字街头作斋醮,关城外以高粱秆围作灯市,逶曲回环,游者如云。”特别是每年的元宵节,还要举行闹灯彩活动,俗称“灯彩秧歌”“游灯会”。秧歌队必须全体出动,人人手执灯彩,狂欢一夜,把春节期间秧歌表演活动推向最高潮。
过街秧歌
沿门秧歌(www.xing528.com)
陕北秧歌主要有以下三种表演形态:
一是二十八星宿秧歌,指秧歌队由28人扮成28位天神的形象进行的表演。二十八星宿秧歌的传说,反映的是“紫微星”刘秀带领二十八星宿下凡,治国安邦、驱邪除魔,致使天下太平,万民欢庆,因此民间才有了秧歌。属于此类的有榆林市榆阳区芹河乡保宁堡的“神会秧歌”和米脂县郭兴庄乡榆林洼村的“敬神秧歌”等,至今仍保留着古老傩祭的活动仪式。
二是传统老秧歌,指庙会、神会组织的秧歌表演。这类秧歌角色均以神、鬼、人三类形象的混合面目出现,其实质就是“乡人傩”。
三是新秧歌,俗称“大场秧歌”或“踩大场”。这类表演属1942年或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后的形式。目前陕北秧歌大多属此类,且流行于全国各地。
陕北秧歌器具、道具运用主要决定于舞队的行当构成,一般分为以下五部分:
仪仗队:匾旗、牌旗、龙旗、狮旗、神旗、宗旗等。
伞头:由阳伞、阴伞二人举“黄锣伞”“灯笼伞”,手执“虎铮”发令指挥,接着由二人或四人“马牌子”手执“火珠”开路。
舞队角色:角色俗称“武身子”“文身子”“挎鼓子”“包头”。通常道具有花伞、彩扇、红绸、红绢、花棒、竹板、莲花落等。
丑角:娱人部分,蛮婆、蛮汉等使用的常用物品,有笤帚、擀面杖、搭领、银抛等;娱神部分的器具、道具,可依据扮神人物和历史故事使用,如“八仙过海”中八仙所执的器具等。
尾部小场舞队:如“跑驴”“旱船”“竹马”“霸王鞭”等。
秧歌乐队
陕北秧歌乐队一般分为:(1)唢呐或笙管乐。唢呐是常用和主奏乐器,一般两人为一组,分上手下手,上手吹奏主旋律,下手为加花变奏,十分和谐。主要曲牌为【大摆队】【大开门】【柳青娘】【得胜归营】等200多种。唢呐手另有一支长号。(2)打击乐。主要用大鼓、战鼓、小鼓、干鼓、大镲、小镲、水镲、大锣、小锣、疙瘩锣等。锣鼓谱一般用【长流水】【短流水】【凤凰三点头】【硬一槌】【连三槌】【花无槌】【单、双七槌】等30多种。
陕北秧歌以“走、跑、跳、转”为主要表演方式,节奏激越奔放,粗犷豪迈。每逢节庆,闹秧歌已成为陕北广大民众庆贺丰收、祭神驱邪、祈福禳灾必不可少的文化娱乐活动,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