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互联网(Internet),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标准的网络TCP/IP协议族相连,并连接全世界几十亿个设备,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网络。而诸多个人、政府和组织机构的网络,通过无线和光纤网络连接在一起。网络中存在种类繁多的服务器、终端和个人计算机,信息经由大量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进行传输。
互联网的雏形诞生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时称ARPA)出于军事通讯的需要,创建了“阿帕网”(ARPANET)。最早的时候,网络中只包括一些美国研究机构的计算机,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国家和机构的计算机开始联入“阿帕网”。
1974年,ARPA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大学的文顿·瑟夫提出了划时代的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该协议在1984年被美国国防部作为所有计算机网络的标准。
1989年,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WWW也成了几乎所有网址的开头,而蒂姆·伯纳斯·李也成了“万维网之父”。
1991年,蒂姆·伯纳斯·李在新闻媒体上发布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万维网正式向公众亮相。
1993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万维网对所有人开放,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标志着互联网正式进入商业化时代。
2.互联网在中国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万维网,这一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互联网元年。(www.xing528.com)
1997—1998年,网易、搜狐、腾讯和新浪相继成立。其中,网易、搜狐、新浪三家组成了中国最早的三大门户网站。以即时通讯起家的腾讯随后积极拓展门户业务,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四大门户网站。
1999年,阿里巴巴集团成立,最初以B2B起家,后来逐渐转为主营电子商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淘宝。
2000年,百度成立,也是最早建立的中文搜索引擎之一。随着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百度成为了中国搜索引擎的霸主。
2010年左右,依托搜索引擎的百度(Baidu)、依托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Alibaba)、依托即时社交的腾讯(Tencent)分别对业务拓展升级、高歌猛进,在互联网行业形成了BAT三分天下的局面。
2010年,3G移动网络开始在国内普及,移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获得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更现代的手机设备和平板电脑进入大众市场,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手机的概念。新一代智能手机在硬件上采用更大的触摸屏,安装了iOS或Android操作系统,这使手机在功能上有了极大的拓展空间,不再局限于只作为一个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工具。大量的手机APP诞生,资讯、社交、娱乐、购物以及各式各样的辅助工具都在向手机上移植。随后,功能越发强大、价格更加低廉的智能手机扎堆上市,移动网络也不断更新换代,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遍布各个年龄层和全国各地。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8.3%。
相比于传统行业,互联网对硬件依赖较小,难以形成技术垄断,因此创意、资金和人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国具有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量高、人才绝对数量多和人力成本低等诸多优势,因此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得以疯狂生长。
过去,中国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在模式和创意上都一定程度地借鉴了国外的同类公司,给人一种山寨的感觉。但在2010年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逐渐形成了全新的应用形态与生态。无论是用户体量,还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多场景渗透上,中国互联网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的水平。在很多细分领域,即便是传统IT霸主的美国都望尘莫及。中美两国正在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的两极,而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方面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