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概念
建设项目是通过一系列建设活动组成的。这些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建设活动应该是有序的。一方面,建设活动之间存在工艺技术上客观决定的时间顺序特征。如果活动安排违背这一规律,在实施中必然存在工作衔接上的问题而引起工期延误或费用损失。另一方面,某些建设活动的相对时间顺序具有可调整性,其时间顺序不决定于工艺技术上的制约关系,而是决定于现场条件、资源条件、外部环境或外部供应与需求,这就为合理安排项目计划、满足建设项目要求或适应项目建设条件提供了可能。
(2)建设活动需要全局的总体控制。现代建设工程项目,尤其是大型工程项目,规模大、技术复杂,带来了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特点,例如,水电工程建设中涉及到诸如土工填筑、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地基处理、地下工程、机械、电力、电气、金属结构、通风采暖、供水供电和通信等专业,各自专业化程度都很强。项目管理者不可能精通所有专业,只有通过周密的计划,统筹考虑,各专业目标明确,分工具体,工作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3)建设活动需要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必要的资源供应保障。建设活动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场地、设计技术文件、材料、工程设备和施工设备等,这些资源的配置与供应必须与建设活动相协调,建设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但是,大量的、种类繁多的资源供应,不是任何一个单独部门可以胜任的。若缺乏系统的周密安排,需要时临时提出要求,临时筹措,因此出现等、推、拖和互相扯皮或者物资积压等现象就难以避免。
(4)建设活动受到建设环境因素的制约。建设活动的开展必然是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中进行,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建设活动的安排应与建设环境相协调,抓住有利时机,避开不利因素,减小或避免不利建设环境对建设活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或风险,以使建设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应合理安排水上施工与水下施工的时间,水下施工应尽量避开汛期等。
因此,一个建设项目的顺利实现需要对其实现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周密安排,这一安排就是建设项目进度计划。
一个建设项目计划并不是简单地将项目活动按时间顺序进行罗列,而是要根据项目的投资、工期和质量等基本目标,在特定的建设环境下,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活动及其时间顺序安排,追求建设项目的综合效果最优。
建设项目计划体现了项目实施的整体性、全局性和经济性,是项目目标实现的纲领性计划安排。它系统地确定了工程建设的工作项目、工作进度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资金、人力、材料和设备等资源的安排。
(二) 编制建设项目进度计划的相关因素
广义地讲,计划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计划工作,即确定项目的目标及其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的子目标和具体工作内容;二是计划方案,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与决策,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计划编制涉及到下列基本相关因素。
1.确定目标
项目管理必须以项目的基本目标为出发点。在保证项目总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合理、可行地确定项目的各分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一般归结为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等目标。
一是投资目标。每个建设项目所需总投资是预先计算和确定的。由于项目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在这个过程中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控制预定的投资额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周期内,要以投资估算控制项目的设计概算,设计概算控制施工预算。1988 年,国家计委颁发了计标 [1988]30 号文件 《关于控制工程造价的若干规定》,1990 年,能源部、水利部颁发能源水规 [1990]677 号文件,实行水利水电工程限额设计,将国家批准的设计概算静态总投资作为建设项目设计的最高投资限额,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投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具体办法。
二是进度目标,就是建设工期目标。进度控制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中心环节。建设项目的工期长,由于工作的衔接协作差、间接费用增加以及投产受益迟延等原因,会影响到项目的投资效果。如在施工阶段,工程进度拖延,必然导致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拖延工期后赶进度,项目建设的直接费必然增加,甚至影响项目的工程质量;在关键时刻(如截流、下闸蓄水等)赶不上工期,错过有利时机,将造成工程的重大损失。如果工期大幅度拖延,工程不能按期投产,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投资效益。延误工期固然会导致经济损失,但是,盲目地、不协调地加快工程进度,同样也是片面的,也会增加非生产性支出。(www.xing528.com)
三是质量目标。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满足标准、规范、设计要求和合同要求的特性以及发挥其功能所需的各种隐含需要的特征,如性能、时间性、可信性、适应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工程质量是项目的生命,是实现项目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保证。我国 《合同法》关于工程建设合同分则中规定:建设工程竣工后,发包人应根据施工图纸及说明书、国家颁布的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及时进行验收。建设工程竣工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工程项目的质量是由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工作质量决定的。通过提高工程建设的工作质量,采取各种质量控制所要求的作业技术和活动,通过控制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工艺和施工环境,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在现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等建设管理体制下,形成了政府部门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项目法人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和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部长令1997 年第7 号)规定:水利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负全面责任。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
2.估计与预测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计划工作的主要困难在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在工程计划编制前,应首先进行两方面的基本工作:
(1)估计。尽管项目建设中的某些要素在客观上是确定的,但是,由于计划编制者主观的局限,无法准确地确定其数量或状况 (如天然建筑材料储量、基岩完整情况等),需要加以估计。如估计建设项目的工程量及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投入,估计劳动生产率、作业时间及工程工期等。这项工作属于计划者对工程客观情况的估计,需要在大量的调查、勘察和经验基础上进行。
(2)预测。工程建设中有很多因素在客观上具有不确定性,如水文、气象、社会与经济等。预测的任务就是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以概率的方式确定下来,据以编制计划。预测的方法是以事物的过去和现在推测事物的未来可能状况。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计划实施的可靠性和风险。
对不确定因素的不同估计与预测,影响着计划编制者对项目实施方案的决策,从而影响计划的经济性。过分保守的计划可能带来大量浪费,但是,冒险的计划可能遭遇大的风险,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和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最终影响项目的投资效果。
3.决策
决策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互相替代的方案进行的选择。决策的关键是对事物或方案 “优”与 “劣”的判断。在决策实践中,经常遇到多因素决策问题,有时各替代方案间不存在绝对的“优”与 “劣”,需要作出权衡抉择。决策不仅存在于工程项目计划编制的方案选择中,而且,在项目计划实施中针对发生的具体情况,经常需要加以决策。
4.资源的配置
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保证。因此,在已有进度计划的基础上,还应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编制资源保证性计划。如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材料物资供应计划、大型设备供应计划与金属结构加工计划、劳动力需求计划、施工机械设备需求计划和施工现场内、外运输计划。
5.计划的实施环境
任何项目的建设,都会受到建设环境的影响,如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等环境。要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在编制项目计划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环境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利用有利时机,避开不利因素的干扰,如黏土施工避开雨季。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大量的风险和干扰一般来自水文和地质方面。例如截流时间的安排、导流洞的施工进度等,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应充分予以考虑,以使进度计划与实施环境相协调,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