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 释
①归:称赞,称许;或说,身居上位者一日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百姓就会都归到他的仁政之中,此为偏指,而非通义,今不从。
译 文
颜渊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每件事情都合于礼,这就是仁。只要一天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你。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啊?”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具体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看,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听,不符合礼的事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事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着您的这番话去做吧。”
(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①,在家无怨②。”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 释
①邦:古代诸侯的封国。
②家:卿大夫的家,意即卿大夫的采邑。
译 文
仲弓问怎样才能算是仁。孔子说:“出门要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百姓要像承担大祭一样慎重。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和卿大夫家做事都没有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够聪敏,请然我照着这番话去做吧。”
(三)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②。”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 释
①司马牛:孔子的学生,姓司马,名耕,字子牛,也称司马耕,宋国人。
②仞(rèn):言语迟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毛病,故有此说。
译 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能算是仁。孔子说:“仁人,他说话迟钝。”
司马牛说:“说话迟钝,就能说是仁了吗?”孔子说:“实行起来很难,说话怎么能不迟钝呢?”
(四)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 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能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就能算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没有愧疚的事情,有什么可忧愁可恐惧的呢?”
(五)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 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是这样听说的:死与生自有命运,富与贵在于天意。君子做事认真而没有差错,待人恭敬而有礼貌,可以说天下之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
(六)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 释
①谮(zèn):谗言,说别人坏话。
②愬(sù):同“诉”,此处指诬告,诬陷。
译 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算是明察。孔子说:“像水浸润物体一般逐渐积聚的谗言,像切肤之痛般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可以算是明察了。像水浸润物体一般逐渐积聚的谗言,像切肤之痛般的诬告,在你这里行不通,可以算得上有远见了。”
(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 释
①兵:兵器,此处指军备;“兵”的古义多指兵器或军备,很少情况指兵士。
译 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使粮食充足,军备充实,百姓信任官府。
子贡说:“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者中那一项被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剩下的两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如果百姓不相信政府,那么国家便站不住。”
(八)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②。驷不及舌③。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④。”
注 释
①棘子成:卫国的大夫。
②夫子:古代对大夫的一种尊称;此处指代棘子成。
③驷(sì):古代四匹马驾一辆车,故“驷”可以指套着四匹马的车,也可以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④鞟(kuò):指去掉毛德兽皮,即皮革。
译 文
棘子成说:“君子有美好的本质就可以了,何必还要文采呢?”子贡说:“可惜啊,先生竟然这样解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如同文采,二者一样重要。虎豹皮,如果去掉它毛上的花纹,便如同犬羊皮了。”
(九)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①?”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 释
①彻:此处用作动词,指实行彻制。“彻”为周代的田税制度,十分抽一的税率。
译 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岁荒歉,国家财用不足,有什么办法呢?”
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呢?”
鲁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实行十分抽一的制度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足,您怎么会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您怎么会足呢?”
(十)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①,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②。’”
注 释
①徙义:意思是使得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从义。徙:迁移。
②“诚不以富,亦祇以异”两句:语见《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何晏《集解》引郑玄注:“祇,适也。言此行诚不可以致富,适足以为异耳。”大致意思是这种行为确实没有好处,只能使人心中生异罢了。由于此处引这两句诗导致上下文意不通,或以为是错简而导致错误。朱熹《论语集注》:“程子曰: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可知程颐便认为由于竹简编次错乱导致文字错乱,此诗句应当在《季氏篇》第十二章“齐景公有马千驷”之前,但目前证据不足。祇:只,恰。
译 文
子张文问如何提高道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从义,这样就能提高道德。喜爱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寿,厌恶一个人,就希望他立刻死。既希望他长寿,又希望他快死,这就是迷惑。‘这确实没有好处,只是令人奇怪罢了。’”
(十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①。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 释(www.xing528.com)
①齐景公:齐国的国君,姓姜,名杵臼,齐灵公的儿子,齐庄公同父异母的弟弟。
译 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啊!假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十二)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①,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②。
注 释
①片言:指单方面的言辞,古时也叫“单辞”。诉讼必然有原告,被告双方的人参加,称作“两造”;单辞则是指在诉讼中原告或者被告的一面之词。折狱:断案。折:判断,裁决。狱:诉讼,案件。
②宿诺:指没有及时兑现的诺言。宿:停留。
译 文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言辞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了吧?”子路从没有不及时兑现的诺言。
(十三)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注 释
①听讼:审理诉讼案件。听:审理。讼:诉讼。
译 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也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不发生才好啊!”
(十四)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 文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处在官位上不要疲倦懈怠,施行政令要出于忠心。”
(十五)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注 释
①此章重出,已见《雍也篇》第二十七章。
译 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违背道德了。”
(十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 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正好相反。”
(十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①,孰敢不正?”
注 释
①帅:带头,常用作军队中的主将和统帅,引申为率领、带头的意思。
译 文
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所谓政就是正,您若带头实行正道,谁还敢不正呢?”
(十八)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 文
季康子为盗贼太多而担忧,向孔子求教。孔子回答说:“只要你不贪求财物,即使奖励他们盗窃,他们也不会盗窃。”
(十九)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①,必偃②。”
注 释
①上:加。
②偃:倒伏,仆倒。
译 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他说:“如果杀掉不行正道的人,来亲近有道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为什么要用杀戮的办法?您愿意行善,百姓也就从善了。君子的德行好比风,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随风而倒。”
(二十)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①。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 释
①下人:下于人。下:卑下,谦恭,此处用作动词,指对人心存谦恭。
译 文
子张问:“一个士怎样才能算是达?”孔子说:“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诸侯国中做官必定有名声,在卿大夫家做官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你说的是有名声,而不是达。所谓达,应该是品质正直,崇尚礼义,善于辨析别人的言语和观察别人的脸色,对人心存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国做官必定能显达,在大夫家中做官也必定显达。至于那种有名声的人,表面上喜好仁,背地里却违背仁,并且以仁人自居,心安理得,从不怀疑自己。这样的人,在诸侯国中有虚名,在卿大夫家也有虚名。”
(二十一)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 释
①修慝(tè):去除邪念。修:去除,消除。慝:邪恶的念头。
译 文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他问:“敢问怎样提高道德,去恶为善,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去做事,然后再考虑所得,这样不就提高道德了吗?批判自己的过错,不批判别人的过错,不就改正过错了吗?因为一时的愤怒,忘记自身的安危,甚至忘记了父母亲属,这不就是迷惑吗?”
(二十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①,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②,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③,选于众,举伊尹④,不仁者远矣。”
注 释
①乡(xiàng):繁体为“鄉”,通“向(嚮)”,从前的意思;此处指刚刚,刚才。
②皋陶(gāo yáo):传说中舜的臣子,掌管刑法。
③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名履,主癸的儿子。
④伊尹:汤的辅相,曾协助商汤灭夏;商汤去世后,又辅佐了卜丙、仲任二王。
译 文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了解人。”
樊迟没有理解。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把他们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可以让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退出来,去见子夏,说:“刚刚我见了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推举正直的人,把他们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可以让邪恶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多么富有含义啊!舜得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用了皋陶,那些不仁的人便都远去了。商汤得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用了伊尹,那些不仁德的人也有远去了。”
(二十三)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①,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 释
①道(dǎo):通“导”,引导的意思。
译 文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且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听从就罢了,不要自讨其辱。”
(二十四)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 文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会聚朋友,用朋友的帮助来培养道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