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感和生命的律动-韵律之魂

情感和生命的律动-韵律之魂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声语言的韵律正是人们为了准确地传达词句的内容,表现说话人的思想情感,以求达到互相了解的必要手段。韵律的产生,是情感运动的结果,《文心雕龙》中讲到“夫情动而言形”[11]。韵律的美绝不是故作玄虚的卖弄技艺,而是在内心有对广告作品的理解,有对预定消费者情感的分析。韵律美不是简单的法则,不能将其简单化、公式化。

情感和生命的律动-韵律之魂

“30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19世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些功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认为这幅画很美。”[10]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否则即使是再美丽的广告女郎也依然吸引不了消费者的眼球。因此,广告配音需要挖掘广告的内涵主旨,需要体现出情感与生命的律动。

有声语言的韵律正是人们为了准确地传达词句的内容,表现说话人的思想情感,以求达到互相了解的必要手段。韵律的产生,是情感运动的结果,《文心雕龙》中讲到“夫情动而言形”[11]。只有当你想要表达内心的情感时,才会进行外部语言的自然流露。在广告配音这门有声语言艺术当中,创作者不能只停留在依靠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语势等外部技巧来创作,更要将这些形式上的技巧,找到内心情感的依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有声语言外部表现出的形式应是克莱夫·贝尔口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中所说的那种意味,也是被奥克斯托·荪特那所说的艺术之本质的‘真实性’——与事实性或现实性无关的一种‘艺术之真’。而我却喜欢把它称为‘生命的意味’。为什么还要在‘意味’前面加上‘生命’二字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也都像一个高级的生命体一样,具有生命特有的情感、情绪、感受、意识,等等。那为什么我们又要称为‘意味’呢?这主要是因为意味是通过像生命体一样的形式‘传达’出来的。生命的意味是运用艺术将情感生活客观化的结果,只有通过这种客观化(外化),人们才能对这种情感生活予以理解或把握。”[12]

“广告经典,不是见利忘义的吹嘘,也不是哗众取宠的炫耀,它所流露的人生况味,它所闪耀的人文精神,正把‘金玉其表’和‘童叟无欺’一起赋予了商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生命关怀。”[13]作为一个浸透着生命关怀情感的广告配音形象,情感并不是属于配音员个人的,而是属于广告创意本身的情感。韵律的美绝不是故作玄虚的卖弄技艺,而是在内心有对广告作品的理解,有对预定消费者情感的分析。而正是有了这种情感,配音员的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才会依广告创意的不同、广告类型的不同、广告目标消费者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现在外部声音形式上才是多样的。工业产品需要的是品质的保证,声音则是洪钟大吕、刚劲有力的,节奏的起伏也如排山倒海般的;生活用品需要的是呵护和关爱,声音则是婉转柔美,节奏也是明快舒缓的……

韵律美不是简单的法则,不能将其简单化、公式化。有些模仿某一种声音形式的配音员,尽管在形式上尽量拷贝节奏和韵律,确实有了几分形似,但细细品味,却毫无内容可言,也仅仅停留在表面,而缺乏对广告创意的理解和内心情感的支撑。正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说道:“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14]意思就是讲,如果画家只着重人物的外貌而不着重人物的神,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不成功的,创作者的艺术之路也必然会逐渐走入穷途末路。配音艺术表达也是如此,如果配音员仅依靠嗓音好,仅仅靠炫耀外部技巧来创作,没有内心情感的律动,体现在外部语言上的形也必然是平淡无味的。声音只是壳,而内心才是核。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2,第162页。

[2]张颂:《朗读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第80页。

[3]张颂:《朗读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第12页。

[4]姚喜双:《播音风格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第207页。

[5]摘自作者对孙悦斌先生采访实录。时间:2008年12月15日;地点:北京世纪名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www.xing528.com)

[6]摘自作者对孙悦斌先生采访实录。时间:2008年12月15日;地点:北京世纪名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7]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 译,南京出版社,2006,第62页。

[8]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 译,南京出版社,2006,第28页。

[9]罗丹口述、葛赛尔记:《罗丹艺术论》(第1版),沈琪 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第51页。

[10]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6页。

[11]刘勰:《文心雕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182页。

[1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 译,南京出版社,2006,第74页。

[13]曾志华:《广告配音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2页。

[1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中华书局,1980,第1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