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传播理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华夏传播理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0]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准则,可以通过“自省”的方式加以施行。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自我约束的主体性”,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这里的“克己复礼”,就是主动地以“礼”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可以称为“自我约束的主体性”。孔子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自我约束的主体性”的最好体现。

华夏传播理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和“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忠)诠释了“推己及人”的人际交往准则与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孔子曾对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杨伯峻认为,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之“道”的,是“仁”,包括“忠”和“恕”。“恕”是“仁”的消极面,其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仁”的积极面,其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9]徐复观认为,“忠恕正是为仁的功夫与方法;忠是成己的一面,恕是成物的一面。孔子自述他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学而不厌是成己,诲人不倦是成物”,“追求智能,建立品德,这是成己的自觉;但有这种自觉的人,不一定感到要同时成物,因之,这种自觉可以为仁的自觉所涵摄;但不能算是仁的自觉”,“由某一点的工夫加深下去,便不仅是成己的进步,并且必在成己的进步中浮出成物的要求,这才是仁的精神的自觉”。[40]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准则,可以通过“自省”的方式加以施行。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这可以说是为人处世的“金律”,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恕”,是实现“仁”的重要方面。之所以提出此“金律”,是因为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确实有一种“交流的无奈”,“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孔子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既受人的主观能力所限,又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无法保证别人向你做什么,但却可以保证自己不向别人做什么。正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而之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金律”,就在于它是最低的实践标准,实行起来并不难。例如,“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颜渊》)人总是不喜欢听到别人“攻己之恶”,但一个人如果只说自己的不好,不说别人的不好,那自然减少了很多怨恨。这种“将心比心”式的“推己及人”模式,可以通过“自省”的方式达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如果对方对自己“谋而不忠”“交而不信”“传不习”(传播或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未经研究或实践),显然是“己所不欲”的,因此对“为人谋”“与朋友交”“传”等行为如果自己都通不过,那就“勿施于人”。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子张》)对百姓,君子只有自己信仰,才能去动员他们,否则会被认为是在折磨他们。在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上,这种“推己及人”同样奏效。例如,鲁哀公问有若应对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的办法,有若建议十分抽一的税率,而鲁哀公觉得十分抽二都已经不够了,怎么能仅十分抽一。有若反问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有若的反问暗示,百姓的状况君主是可以知道的,如果君主不够,百姓自然不够;百姓够了,君主自然也够了。这是对“推己及人”的最妙诠释,在今天可以被称为“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李泽厚认为:“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所以这不仅是交友处世的‘君子’之道,而且也是稠密人际关系,并将这关系置放于很高地位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意识。”[41]曾子对这种儒家的“主体间性”作了很好的总结:“故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顺其弟者;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与父言,言畜子;与子言,言孝父;与兄言,言顺弟;与弟言,言承兄;与君言,言使臣;与臣言,言事君。”(《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儒家所说的“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礼运》)等“十义”就是五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自我约束的主体性”,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孔子在回答颜回“什么是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这里的“克己复礼”,就是主动地以“礼”进行“自我约束”,因此可以称为“自我约束的主体性”。孔子说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自我约束的主体性”的最好体现。(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