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传播理论:知行合一模式的成功实践

华夏传播理论:知行合一模式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仁—礼”一体,内仁外礼,共同决定了中国人的日常传播行为。一方面,“克己复礼”,历史形成的“礼”统辖、主宰着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为仁由己”,“仁”落实于个体身心,而使人成为真正的个体,这样的“结构”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华夏传播理论:知行合一模式的成功实践

儒家思想作为两千年来中国的正统意识形态,其构建的“仁—礼”伦理结构长期作用着中国人的传播行为。其中“仁”是内在的根本要求,是决定性的,“礼”是外在的形式和实体,是“仁”的外化。“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以下引用只保留篇名)孔子主张内心的真“仁”,反对为“礼”而“礼”的形式主义。因此,“仁—礼”一体,内仁外礼,共同决定了中国人的日常传播行为。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以内“仁”外“礼”为具体形式,具有自我调节、相互转换、相对稳定的适应功能,能够消化或排斥外来的侵犯和干扰,从而保持了长期的稳定。[12]其重要原因,是孔子对“礼”进行了创造性改造,把外在的规范约束和宗教神秘性内容(礼)转化为人情日常之用和内在的心理要求(仁),实现了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的融合。一方面,“克己复礼”,历史形成的“礼”统辖、主宰着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为仁由己”,“仁”落实于个体身心,而使人成为真正的个体,这样的“结构”是动态的,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13]。孙隆基也认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一种“良知系统”,是文化对本能的加工,是不同的文化对“人”的不同设计,表现为一个“超稳定体系”的形态,使其跨越历史并体现于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14],这与金观涛、刘青峰所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15]有着异曲同工之妙。(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