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孙龙子:实事名论,华夏传播理论

公孙龙子:实事名论,华夏传播理论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孙龙子》同样注重概念化和建立命题,其辩证传播思想主要见于《名实论》篇。《公孙龙子》提出了三对命题:名实相符,一名一实;知此非此,实变名止;正其所实,即正其名。正确的做法是一个名称只能对应于唯一的“实”,即“一名一实”,这样才是适当的,就是“正”。《公孙龙子》的反推法,指出了“名实”关系的关键在于“实”而非“名”,认为矫正了“实”,就是“正名”,极为接近《墨子》的观点。

公孙龙子:实事名论,华夏传播理论

《公孙龙子》同样注重概念化和建立命题,其辩证传播思想主要见于《名实论》篇。关绍箕认为,《名实论》主张“审名实,慎所谓”,是篇抽象层次极高的理论之作。[36]这实际上就是概念化及阐明概念关系,建立规范理论,已经具备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形态。《名实论》实际上是一种关于符号的规范理论。《名实论》首先定义了“名”“实”的概念:“夫名,实谓也”,“名”是对实的称呼;“实”,是“物用来形成它自己而不过分的那个本体”[37],“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接着,《名实论》提出了对“名”与“实”的规范性命题。《公孙龙子》提出了三对命题:名实相符,一名一实(G1);知此非此,实变名止(G2);正其所实,即正其名(G3)。

1.名实相符,一名一实

第一个命题是“一名一实”。“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意思是说,一个名称不能对应于多个“实”,一名多“实”就会导致“乱”。正确的做法是一个名称只能对应于唯一的“实”,即“一名一实”,这样才是适当的,就是“正”。“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其以当而当也,以当而当,正也。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2.知此非此,实变名止(www.xing528.com)

第二个命题是“实变名止”:“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意思是说,当名称A不再指称A之“实”,或者名称A曾经指称了A之“实”,但现在不再指称A之“实”了,那么就不要再用A这个名称了。

3.正其所实,即正其名

第三个命题是“实正名正”。每一个“实”都有其“位”,也就是有对应的“名”,而“实”处在应该在的位置,对应于正确合宜的“名”,就是正。“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位其所位焉,正也”。进而,“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只要将“实”和准确合宜的“名”对应,那么就“正”了,同时也矫正了“不正”;而如果“实”没有和准确合宜的“名”对应,那么就要对“名”进行检验。这是立足于“实”来与“名”进行匹配,将“实”匹配得正确合宜,就相当于“正”了“名”。《公孙龙子》的反推法,指出了“名实”关系的关键在于“实”而非“名”,认为矫正了“实”,就是“正名”,极为接近《墨子》的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