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传播理论粗精之外,言不能论,意不能致

华夏传播理论粗精之外,言不能论,意不能致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这种说法,《庄子》借北海神的口吻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此势之有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这段论述被很多学者认为是诡辩,实则不然。斫轮的技巧极为复杂,“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用语言和文字是说不清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华夏传播理论粗精之外,言不能论,意不能致

对命题“物之粗可言论,物之精可意致”进行“深”而“远”的外推,便得到了“反”命题,这是《庄子》辩证式论证的重点。对“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这种说法,《庄子》借北海神的口吻说:“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此势之有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也就是说,“粗”或“精”都是有形的,而超出粗精有形之外的限度,则是“无形”者和“不可围”者,是“数之所不能分”“数之所不能穷”的。最难把握的就是“道”,《庄子》认为“道”不仅在语言之外,亦在“意”之外,故“言”与“意”均无法触及“道”,无法把握“道”,即“大道不称”“道昭而不道”(《齐物论》)。以上就是《庄子》对言、意、道三者关系的阐释,《庄子》具体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

1.数之不穷,巧历不得

《庄子》认为,言语难以穷尽宇宙的极限,这其实是一个终极哲学问题。“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齐物论》)宇宙之大无穷无尽,宇宙之始遥不可及,更何况宇宙空间之外,之外的之外,宇宙诞生之前,乃至之前的之前,渺小的人类如何能认识?从人对宇宙万物根本法则的无法把握,《庄子》推知人也无法把握其他事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齐物论》)这段论述被很多学者认为是诡辩,实则不然。庄子意在指出:人类无法用语言来一一对应宇宙万物的各类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万物一体加上我所说的就成了‘二’,‘二’再加上‘一’就成了‘三’。”[19]不妨如此理解这里的逻辑:如果将所有物质实体的存在归入一类A,那么非物质如语言的存在则是另一类B,加起来就是两类存在,需要两个名称A和B;而能统摄这两类存在的抽象度更高的存在,就是第三类存在,就需要有第三类名称C与之对应。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名”除了对应相应的事物,还要对应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庄子所说的“一二三”之间还有三种关系:AB(平行)、CA与CB(归属)。(见图9-1)因此,在如此高度抽象的情况下,已经把世界万物抽象成“一”了,尚且能生出三个名称、三种关系和两种层次,何况从一到世界万物呢?如果要用名称来对应宇宙万物,以及彼此千头万绪的复杂层次和关系,几乎是无法穷尽的。不仅如此,“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齐物论》),宇宙是发展变化的,“名”也是发展变化的,“言”未必有定说,因而“名副其实”几乎不可能,故“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齐物论》)。

图9-1 庄子关于名称与事物和关系的对应关系(www.xing528.com)

2.得心应手,口不能言

《庄子》认为,高超的动作技能不可言传,以“轮扁斫轮”的寓言加以论证。轮扁认为,桓公所读的“圣人之言”是“古人之糟粕”,这是根据他斫轮的经历而得出的结论。“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天道》)斫轮的技巧极为复杂,“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用语言和文字是说不清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书上所记载的,是那些能用语言和文字说清的,当然就把那些高超的技艺遗漏了,书上的“圣人之言”便成了“古人之糟粕”。《庄子》所说的“斫轮之技”与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所说的“默会之知”或“不可言传之知”[20]异曲同工,都说明了有一种技能型的知识是言语无法传达的。

3.形色声名,有待而然

《庄子》认为,事物的表象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以“罔两问景”的寓言加以论证。“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齐物论》)影子的影子问影子:为何时动时停,时坐时站,如此没有独立意志?影子则以问代答:“我因为有所依靠才会这样子吗?我所依靠的东西又有所依靠才会这个样子吗?……我怎么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怎能知道为什么不会这样?”[21]影子的背后有本体,而我们有时描述的,有可能是影子的影子!现象背后的本体到底是什么?现象背后的事物本体是很难捉摸的。“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天道》)《庄子》认为,“道”是无形的,而看得见的现象未必是其真相,名称和语言未必能将其说清,因而“道”不可言,回应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可见的有可能只是表象即相关关系,但相关不等于因果,现象的关联不等于本质的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