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的传播观念,典型体现于图8-1和表8-1中从右上至左下的对角线,即《泰》《否》《损》《益》《咸》《恒》《既济》《未济》。
“通”在《周易》中首先指向地理的隐喻,这正是“通”的本义,即“到达、通到”[78]。许慎《说文》:“通,达也。”说“通”是因为“不通”。《淮南子·氾论训》:“古者大川名谷,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远古时代的人要生存和发展,往往需要突破横亘的大川天险。《系辞下》:“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周易》有多达11卦论述“涉大川”,其中9卦出现“(不)利涉大川”(见表8-3)。分别是:《需》《讼》《同人》《谦》《蛊》《大畜》《颐》《益》《涣》《中孚》《未济》。凡有“利涉大川”之辞,就意味着此卦极为重要,意义极好。
表8-3 《周易》“涉大川”卦爻辞
《周易》的《既济》《未济》两卦,就突出体现了涉越大川之“通”。《既济》与《未济》是《周易》的最后两卦,位置独特,意义深远。两者都关联“涉大川”的隐喻,《既济》()意为“渡过了河”,《未济》()则是“没有过河”。《既济》“渡过了河”,因而是亨通之卦。《既济》:“亨小,利贞。”《既济·彖》:“既济,亨,小者亨也。”《正义》曰:“济者,济渡之名,既者,皆尽之称,万事皆济,故以‘既济’为名。……小者尚亨,何况于大?”[79]《既济》之所以能亨通,“渡过了河”,是因为其六爻皆当位(正),且“刚柔皆应”。因而《既济》堪称“完美之卦”,初九与六三、六二与九五、九三与上六,既“刚柔皆应”,又是阳在阳位、阴在阴位,六二和九五又“既中且正”。《周易集解》(以下简称《集解》)引虞翻曰:“六爻得位,各正性命,保合太和。”[80]这说明,人德之正、人心之通是济险涉难的重要条件。《未济》“没有过河”,虽然六爻都不当位,但却同样亨通,因为全卦也“刚柔皆应”,即初六与九四、九二与六五、六三与上九阴阳相应。《未济》:“未济,亨。……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正义》曰:“未济之时,小才居位,不能建功立德,拔难济险。若能执柔用中,委任贤哲,则未济有可济之理,所以得通。”[81]《集解》又引虞翻曰:“柔得中,天地交,故‘亨’。济,成也。六爻皆错,故称未济也。”[82]可见,对涉越大川来说,人心之通(刚柔相应)是首要条件。黄黎星认为,《周易》中的“涉大川”,有不少是对先民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如盘庚涉河迁殷,结束了商朝一再迁都的历史(《尚书·盘庚》:“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公刘涉渭居豳,凡十世不迁徙(《诗经·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可见其意义之重大。[83]如此大规模的迁移活动,没有人心之通,是不可能实现“涉川济通”的。可见空间的“通达”依赖于人心之“通”(刚柔相应)。《恒》卦更是将“刚柔相应”的人心之“通”视为恒久之道的根本。《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恒》即“久”,亨即通,恒久之道即为亨通之道,而亨通的根源在于“刚柔皆应”。《恒·彖》:“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卦()的初六与九四、九二与六五、九三与上六都“阴阳相应”,因此畅通无阻。
《周易》爻与爻的关系体现了另一种人心之“通”的原则:阴阳相遇则通,同性相遇则阻(不通)。黄寿祺先生引吴汝纶、尚秉和曰:“吴汝纶先生《易说》认为,《易》中凡阳爻之行,遇阴爻则通,遇阳爻则阻。故《大畜》初、二两阳皆不进,因前临阳爻受阻;九三利往,以前行遇阴路通。尚秉和先生秉承师说,特为揭明此例,指出这是‘全《易》之精髓’(《周易尚氏学》)。验之诸卦,颇能切合,今当立为一例。”[84]例如,《无妄》卦恰与《大畜》卦形成对照:初九“往吉”,因为前有六二、六三两阴爻,阳遇阴则通,两阴畅通无阻。因而《小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屯》卦更为形象:“六三……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因为六三为阴爻,前有六四阴爻相阻而“往吝”。但六四则不同:“往吉,无不利。”因为六四之前有九五,阴遇阳同样为通,且以阴承阳,因而“往吉,无不利”。《蛊》卦之六四阴爻“往见吝”,因为前有阴爻六五相阻。《咸》卦之九三阳爻“往吝”,因为前有九四、九五两阳爻相阻。《遁》卦之初六阴爻“厉,勿用有攸往”,因为前有六二阴爻相阻,因而《小象》说“不往何灾也”,即不往前就没事,往前就有灾。《晋》卦之六五阴爻,虽不当位却居中,且前有上九阳爻,畅通无阻,因而“往吉,无不利”。《睽》卦之六五阴爻也如此,因前有上九阳爻而通,“往何咎”,《小象》也说“往有庆也”。《蹇》卦之初六阴爻,前有六二阴爻相阻,进则有危险,守则有誉,因而“往蹇,来誉”,《小象》也说“宜待也”。《夬》卦之初九阳爻更为形象,前有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四个阳爻相阻,因而“往不胜,为咎”,《小象》说“不胜而往,咎也”,可见有如此多的阳爻阻碍,前进没有任何好处。《丰》卦之初九阳爻,前遇阴爻六二则通,因而初九爻辞曰“往有尚”。(www.xing528.com)
人心之“通”也被《周易》融于社会气象的“上下通泰”,特别是君臣或君民的上下沟通。最初的上下之“通”是“天人沟通”,卜筮就是“天人沟通”的行为。《系辞下》:“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但随着《周易》观念的演化,卜筮色彩逐渐淡化,人伦导向逐渐凸显,“天人”的上下沟通转换为君臣或君民的上下沟通。《泰》《否》《损》《益》最为典型。《泰》为上下通泰,《否》为上下否闭。《泰·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正义》认为“此卦亨通之极”[85]。《否·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泰》意味着,君臣或君民的上下“沟通”畅通无阻,《否》则相反。《损》卦保留了“天人沟通”的痕迹,即“二簋可用享”(《损·彖》)。《集解》引荀爽曰:“簋者,宗庙之器,故可享献也。”[86]《损》体现出鲜明的价值偏向,对下“宽容”,即“二簋可用享”,对上“严格”,即“损而有孚”(《损·彖》)。《集解》又引崔颢曰:“损下益上,惟在乎心,何必竭于不足而补有余者也。”[87]《损》的上下沟通与天人沟通一样,起点在下,属于“损不足而补有余”,因而重点在内心之“诚”,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益》与《损》就很不相同,既是“其道大光”,又是“利涉大川”。《益·彖》:“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因为《益》卦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即“天施地生,其益无方”,正符合《乾》《坤》化生万物的德性“元、亨、利、贞”。《周易》前三卦《乾》《坤》《屯》,皆以“元、亨、利、贞”起首。《乾》:“元,亨,利,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屯》:“元亨,利贞。”“亨”即“通”。《正义》引《子夏传》云:“亨,通也。”[88]此三卦角度不同,意义相“通”。《乾》卦是从天的角度,《坤》卦是从地的角度,《屯》卦是从物的角度。天始生万物,地配合天,创始万物;因而万物得以亨通,充分生长,各得性命之正,各有其形,各游其域,各获其性,各得其寿。[89]因而《损》《益》道出了上下之“通”的最重要条件:只有利人利物,才能上下亨通;而利人利物,首先在于心。此心就是“以上下下”,即在上位(尊位)者主动而“下”。体现在《泰》《否》,乾下坤上才“通”,乾上坤下反而不“通”;体现在《损》《益》,损下益上有很多限制条件,而损上益下则“其道大光”;甚至体现在男女交感中,也必须“男下女”(《咸·彖》);延伸到人与人之间,则是“君子以虚受人”(《咸·大象》)。
因而人心之“通”极为重要,特别是男女的“心灵相通”。《咸》卦即男女交感之卦。《咸》:“亨,利贞,取女吉。”《咸》卦之亨(通),是因为“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咸·彖》)。《咸》卦特别强调,男女交感在于心,而不在于行动上的频繁交往。九四爻辞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九四《小象》说得形象:“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来,未光大也。”虽然行动上来往也很重要,但未必能实现“心灵相通”,最重要的是专一之心。《正义》曰:“不能无心感物,使物来应,乃憧憧然役用思虑,或来或往,然后朋从尔之所思。若能虚寂,以纯一感物,则不须憧憧往来,朋自归也。”[90]
将男女“心灵相通”演绎到极致的是《睽》卦。因为现实生活中,“心心相印”并不容易,而经历千难万险的“心灵相通”最为可贵。《睽·彖》:“男女睽,而其志通也。”《睽》卦()讲述了“乖背睽违”的艰难处境中,男(上九)与女(六三)最终“通志”的故事。六三不当位(以阴居阳),但有应(与上九相应),并且下乘九二(乘刚),又上承九四。六三爻辞就描述了其极为坎坷的经历:“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六三下有九二对其割鼻(劓),如同后面有人拉住了行进的车辆(舆曳);上有九四在其额头刺字(天),就如前面拉车的牛被制止(牛掣)。因而六三的处境是极为不好的。好在六三有上九相应,尽管历尽坎坷,仍矢志不渝,“无初有终”。上九虽与六三有应,但不当位(阳居阴位);虽下有六五相承,但六五实际上心系九二(阴阳相应)。但问题是,由于六三被九二割鼻,又被九四在额头刺字,上九很难辨认六三。因此上九爻辞曰:“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上九以为自己是孤家寡人(睽孤),不识六三历尽坎坷与之相应之心,居然见六三如见“涂满泥巴的丑猪”(见豕负涂),又如见“载满鬼的车”(载鬼一车),因此欲拉弓射之(先张之弧),幸好上九最终辨认出了六三,放弃了射杀(后说之弧)。因为他发现前来的不是强盗(匪寇),而是自己的未婚妻(婚媾)。但此时的六三,上九还能接受否?《睽》卦认为,“糊涂”的上九与历经千难万险的六三相遇(往遇),男女交欢(雨),终得幸福(吉)。
无论是“涉川济通”,还是“上下通泰”和“心灵相通”,最终归结于“通天下之志”。《系辞上》:“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下》与之呼应:“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可见,天下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朋从尔思”,这原本是指男女的“心灵相通”,但同样可指全天下人的“心灵相通”,即“通天下之志”。《系辞上》又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同人》卦则直指“通天下之志”:“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同人·彖》)《咸》卦亦然:“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彖》)感何物而万物化生、天下和平?《系辞上》曰“感而遂通天下”,即“通天下之志”。
本部分论述了《周易》“通”的传播观念内涵。“通”体现于“涉越大川”“济通致远”“以利天下”;“通”又体现为社会气象的“上下通泰”,特别是君臣或君民的上下沟通;“通”还体现于男女的“心灵相通”。总之,无论是“济通致远”,还是“上下通泰”,或是“心灵相通”,都指向“通天下之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