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交”的传播观念,源于阴阳二气之交,即陈国明所说的“阴阳互动”本体论。“交”在形式上体现为两层结构:第一层是卦,由阴阳二爻形成三爻的单卦,再由八个单卦卦象两两交叉组合,形成64卦(64种交往情境),这在第三部分已经详述;第二层是爻,即每卦上下各爻之间的交互关系,体现为“乘、承、比、应”。“应”即每卦上下对应位置上的两爻一阴一阳,具体是初对四,二对五,三对上;“比”不仅是对应位置的阴阳相应,相邻位置也可以阴阳相比;“承”即相邻两爻上阳下阴,阴爻为“承阳”;“乘”即相邻两爻上阴下阳,阴爻为“乘刚”,大多不吉。“交”在内容上体现为三种类型:生命男女之交、君臣(民)上下之交和天下同人之交。三者是相互交织的,且同样源于“阴阳互动”的本体论。从“交”的造字本义看,“交”的甲骨文写作“”,“象人之两胫交互之形”。[68]“交”的本义是两腿交叉站立。许慎《说文》曰:“交,交胫也。从大,象交形。”[69]段玉裁注:“交胫谓之交。引申之为凡交之称。……凡两者相合曰交,皆此义之引申假借耳。……从大而象其交胫之形也。”[70]“交”的意义由“交叉”出发,引申为交接、交媾,又发展为结交、交往的意思,并有“互相”之意。[71]不管是何种意义,“交”包含了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彼此的存在以对方为条件的观念,能够直接承接“阴阳互动”的本体论预设。
第一种是生命男女之交。在《周易》看来,生命男女之交与天地之交一样重要,因为前者孕育生命,后者化生万物。《系辞下》:“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周易》最重要的《乾》《坤》两卦,就是以化生万物为其主要德性。《乾·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资始万物、《坤》资生万物的德性,直接体现在卦序中。《周易》以《乾》《坤》《屯》三卦起首,《乾》象征天(阳),《坤》象征地(阴),《屯》即象征天地始交、万物草创之时。《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彖》:“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正义》曰:“刚柔二气始欲相交,未相通感,情意未得,故‘难生’也。若刚柔已交之后,物皆通泰,非复难也。……天造万物于草创之始。……雷雨之动,亦阴阳始交也。万物盈满,亦阴阳而致之。”[72]《周易》起首的《乾》《坤》《屯》三卦,描述了一幅天地形成、万物化生、生命化育的景象。成中英就说,《周易》思想的一个特点就是“生命理性”。[73]生命男女之交的重要性,在《咸》《归妹》《姤》三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归妹》卦()论男婚女嫁。《归妹·彖》:“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姤》卦()论男女相遇。《姤·彖》也说:“姤,遇也,柔遇刚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咸》卦()论男女交感。《咸·彖》:“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此外,《家人》《睽》等卦也都论及男女之交。在《周易》看来,源于天地之交的生命男女之交,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前提和基础。《序卦传》说得最透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第二种是君臣或君民上下之交。这是一种政治性质的交往,特别强调上下位置的关系,最形象的是《泰》《否》《损》《益》四卦。《泰》卦()卦象为坤上乾下,即地在上、天在下,象征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从而天地交合,如“云行雨施”,因而万物通泰。《泰·彖》:“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大象传》则将“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顺天保民的高度。《泰·大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而《否》卦()卦象为乾上坤下,即天在上、地在下(这是天地原本的状态)。由于地气不上升、天气不下降,因而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否·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否》卦象征否闭之世,君子将无所作为。《否·大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损》卦()提出了政治交往中“损下益上”的做法,即由下(民)“供养”上(君),物质精神的流动自下而上。《损·彖》:“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这不是不可以,但第一要取“信”于下,第二要注意“时”,第三要注意“度”,即不能劳民伤财。《损·彖》:“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可见,“损下益上”必须“损而有孚”“与时偕行”。如果说《损》的卦名体现出对“损下益上”的警惕,那么《益》的卦名同样体现出对“损上益下”的倡导。《益》卦()由于是“损上益下”,物质精神的流动是自上而下,因而意义极好。《益·彖》:“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君臣或君民的上下政治交往几乎占据了《周易》交往情境的半壁江山,在“乾”()系和“坤”()系的28卦中,基本都涉及君臣或君民的上下政治交往(见图8-1)。
第三种是天下同人之交。这是一种最高目标的交往,它既不是一对一的男女心心相印,也不是上下对应的君臣和君民之交,而是超越偏私的天下同人之交。天下同人之交首先始于二人的心灵相通。九五爻辞:“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因为在《同人》卦()中,九五虽与六二相应,九五之下却有九三、九四相阻,但终究相应,因而“先号啕而后笑”。《系辞上》进一步解释说:“‘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天下之“同人”不止于二人的心灵相通,只有超越偏私,特别是宗族之私,才能“天下同人”。故六二爻辞有警示之言:“六二,同人于宗,吝”。《小象传》进一步解释:“同人于宗,吝道也。”六二当位且中正,与九五相应,本是极好的爻象。但“同人”要求不能偏私于某一人,因而“吝”。《比》卦()之“天下同人”,体现在“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比·小象》)。因为“比”是超越偏私之“应”,不仅是二、五阴阳相应,相邻位置也可以阴阳相比。《比·彖》:“比,吉也,比,辅也,下顺从也。……不宁方来,上下应也。”《比》卦的“上下应”,不仅指六二与九五相应,而且指初六、六三、六四与九五相“比”,即“下顺从也”。《比》卦六四爻“外比于贤,以从上也”(《比·小象》),即指六四比于九五。《谦》卦()进一步指出“天下同人”的内在条件——“谦”。《谦·彖》:“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这进一步诠释了为何《损》《益》卦中“以上下下”的重要性。而《中孚》()则从更深层次上提出了“天下同人”的根本条件——信。《中孚》:“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中孚·彖》:“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孚”即“信”,“信”乃建国之本,“信”之广远要连小鱼都能感受到。九二爻辞说得更美:“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正义》曰:“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又无偏应,是不私权利,惟德是与。”[74]这已经将“孚信”的重要性推向极致。《系辞上》对此评论:“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虽《同人》《比》《谦》《中孚》四卦,却足见《周易》对“天下同人”的强调。(www.xing528.com)
“交”的观念也渗透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中国先秦时期之所以出现了文化繁荣,正是由于文化系统内部出现了频繁而持续的交流——“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将儒家思想推向另一座高峰,也是因为有了西域佛教这个外来的思想体系,两者相交而成。儒释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互相交融,绵延至今。儒家“引道入儒”“援佛入儒”,佛教也积极吸收与融合儒、道思想,道教同样积极学习儒、佛思想。史华兹就认为,佛教更应被看作与中国文化的“化合”,而非被“吸收”。“更为恰当的喻象也许应当是化合物的喻象——在其中,新元素的增加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化合物的性质。在高层文化的层面上,佛教影响了整个高层文化的演化。”[75]也正是由于相互交融,才形成了“中华民族”。费孝通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认为中华民族的先人在公元前5000年到前2000年还分散聚居在各地区,但在此后的几千年中,“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76]。不仅如此,“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是大自然的法则。现代热力学发现,一个系统如果不与外界发生“交流”(即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那么它就是一个孤立系统,就会走向无序和“热寂”的“平衡态”,如同生命的终点。如果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交流”,那么随着“交流”的不断增加,就会离“平衡态”越来越远,就有可能达到“创造”的临界点。越过这个临界点,就是一种新的状态的产生,不仅不会导致无序,反而会出现“美丽的有序”。这就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时出现的新的状态,可以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有序程度,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它们发生在系统和外界之间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77]
本部分主要论述了《周易》“交”的传播观念内涵。“交”是《周易》传播观念的起点,源于“阴阳互动”的本体论。“交”在形式上体现为两层结构:第一层是卦,即由阴阳两爻到八个三爻的单卦,再由八个单卦两两交叉组合,形成64卦(64种交往情境);第二层是爻,即每卦上下各爻之间的交互关系,体现为“乘、承、比、应”。“交”在内容上体现为三种类型:生命男女之交、君臣(民)上下之交和天下同人之交。“交”的观念也渗透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无论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还是儒释道的互相交融,以及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都体现出“交”的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