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交而遂通”,并非个人提出来的文化口号,而是无数中国人“百死千难”提炼出来的交往准则。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职官分纪》卷三)正因如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世界文化繁荣发展,都可以此准则为鉴。
“和而不同”“交而遂通”的华夏交往观的生成,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方面,中国人生活在一块“超级大”的活动区域内,用许倬云的话说,中原腹地比印度河、尼罗河以及两河流域这三个河域加在一起的面积都大,简直是一个小世界[51],因而存在多个文化中心并存的格局;另一方面,“没有难以跨越的天然障碍,各地区之间交互影响,难有隔绝发展的可能”[52]。相形之下,古埃及文化的覆灭正如史伯所说的“去和取同”,源于文化内部的同质化和应对外来文化的弱适应性,最终在波斯和罗马的双重冲击之下消亡。古埃及文明分布在狭窄的尼罗河河谷,四周有高山大海及沙漠隔绝,交通不便。“埃及内部地区文化的高度整合,以及四周缺少足够的刺激,导致埃及文明过早定型,遂不能面对后来出现的外力冲击。”[53]古印度与古埃及刚好相反,内部异质性太大,以至于相互交流不便,“天地不交则万物不通”,在外来文化的反复冲击下消亡。整个印度河—恒河地区与周边交通不便,只有一条通往中亚的通道(日后为中亚征服者入侵提供了便利);印度河—恒河地区内部,尤其是下游,被小河流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布局。雨季时河水暴涨,各地交通困难。从公元前1600多年开始,一波又一波的侵略者进入。“第一波侵略者变成主人,不与当地人混合,第二批来的人又不愿与第一批混合,一波又一波的进入,造成了一层又一层的阶层性。纵的方面讲是阶层化,横的方面讲是割裂化。……印度没法统一,因为每个地区的地区性太强烈,即使小地区的统一也经不起外来的刺激。”[54]
华夏大地特殊的地理分布,造就了内部文化之间“和而不同”“交而遂通”的交往方式。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文化内部就是以“和而不同”的形态存在,但彼此之间又有往来,即“交而遂通”。苏秉琦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中国文化并不是从一个圆心向四周辐射的方式形成的,而是多个文化系统相互影响而成,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55]全国至少可以分为六个考古学文化大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56]佟柱臣考察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七个文化系统,即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结果发现:第一,“每个文化系统中的相近两期,物质文化非常相似,表明了文化上的连续性,而间隔较远的两期,物质文化变化显著,表明了文化上的差异性”;第二,“各个文化系统都各有自己的内涵和个性,不能互相拼合”;第三,“各个文化系统,都有明确的分布地域,在每个地域之内只有一个文化系统,而没有并存的另外文化系统”。[57]多中心的文化起源与发展格局,保证了文化内部的异质性,即“和而不同”;而彼此之间互动交流,即“交而遂通”,又保持了整体文化的活力,从而传承不绝。(www.xing528.com)
在中国历史上,儒释道对各地区的影响也符合这种多中心分布规律。谭其骧经过详细考察后发现:虽然儒家学说一直是两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却从没有建立起它的一统天下。《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时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全国只有齐地、鲁地和三辅地区尊崇儒学,其他地区则处处流播着各种儒学礼教之外的习俗;《隋书·地理志》载,隋代时只有中原和荆扬地区的三十八郡“尊儒重礼”,其内部还夹杂着不少不同于儒教的风俗,这些郡的数量仅占全国五分之一,其他五分之四的地区几乎没有受到儒教的影响;《通典·州郡典》载,盛唐时代的儒学兴盛地区,北方只有“山东”、兖州,南方只有“吴中”;《宋史·地理志》载,虽然两宋是理学最昌盛的时代,但理学也没有被读书人普遍接受。文化最发达的两浙、江南、福建地区,佛道在民间的影响仍然超过了儒家。[58]这说明,即使是儒家最盛行的时代,多元与共存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儒释道在历史上的多元与共存,又伴随着彼此的接纳与欣赏。儒释道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交而遂通”的历史。春秋时的道儒有着很多共享的观念,老子和孔子之后,儒道在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短暂的秦朝之后,汉初以黄老为显学,汉武帝后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儒实际上又融入了阴阳五行思想。魏晋时代以玄学为主流,玄学家进行了“引道入儒”的尝试;佛教也开始兴盛,到东晋南北朝时则大行其道,儒学相形之下反而衰微了。隋唐时期,儒学开始复兴,统治者三教并重,民间则信奉佛教。宋儒与明儒,承接孔孟,“出入佛老”,“援佛入儒”,终于开辟了理学的兴盛局面。[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