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知识与判断能力:心有本体,知善知恶

价值知识与判断能力:心有本体,知善知恶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阳明认为,良知即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即判别是非的能力。“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就是说,人所有的价值判断(意),都来自于价值判断的本体,对应到每一种道德情境,就体现为亲、仁、爱等道德情感。也正是由于作为本体的良知无善无恶,其才能区分善恶,成为一切道德活动的尺度。也就是说,人并非先天就具有关于善或恶的知识,人心是空空如也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价值知识与判断能力:心有本体,知善知恶

“良知”几乎是王阳明学说的首要概念,是了解其学说的前提。王阳明认为,良知即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即判别是非的能力。“知善知恶是良知。”(《下·第293条》)“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下·第266条》)良知是先天的,良知先天性的观点始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天是性之原”,“性是心之体”。(《上·第6条》)这个“体”即本体,本体即良知,良知即人之“性”;良知实质上是价值本体,是人所有道德活动的本原。“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上·第8条》)因而,当一个具有先天道德判断能力的人,面对各种道德情境时,价值判断就产生了,这就是“意”,“有善有恶是意之动”(《下·第293条》)。“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上·第6条》)也就是说,人所有的价值判断(意),都来自于价值判断的本体(知,即良知),对应到每一种道德情境,就体现为亲、仁、爱等道德情感

但是,良知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只是区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其本身并没有善恶。也正是由于作为本体的良知无善无恶,其才能区分善恶,成为一切道德活动的尺度。正如数轴上的原点一般,它既不是正的,也不是负的,却正因如此才能区分负数和正数。因而王阳明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下·第293条》),“知是心之本体……此便是‘良知’”(《上·第8条》)。为何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因为心的本体来源于天,天就是无善无恶的。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而所有关于善恶的判断和知识,都是“人为”而成的。王阳明学生王畿所言的正是此理:“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下·第293条》)能够悟到这一层的,王阳明称之为“利根之人”,亦如慧能所说的“上根人”一般,能够直见本体。“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下·第293条》)也就是说,人并非先天就具有关于善或恶的知识,人心是空空如也的。孔子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王阳明认为:“鄙夫自知的是非,便是他本来天则,虽圣人聪明,如何可与增减得一毫?他只不能自信,夫子与之一剖决,便已竭尽无余了。”(《下·第273条》)因而圣人和常人都有这种先天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上·第96条》)只是圣人自信,常人不自信而已。(www.xing528.com)

总之,良知本身是无善无恶的,因而能成为人的所有道德活动的尺度,也就决定了人在各种道德情境中的道德行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下·第293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