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传播理论:心法、流通与境地

华夏传播理论:心法、流通与境地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悟”的关键,就在于使自己的心保持一种“空”的状态。这里“空”并非通常佛家关于世界“空”的观念,而是一种正确接受佛教义理的心灵状态的描述。达到了“空”的状态,也就达到了“通”的境地;但若执着于“空”,“通”也就无法实现。因此,这种“空”的状态,其实质是不执着于一切。“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华夏传播理论:心法、流通与境地

“悟”的关键,就在于使自己的心保持一种“空”的状态。这里“空”并非通常佛家关于世界“空”的观念,而是一种正确接受佛教义理的心灵状态的描述。达到了“空”的状态,也就达到了“通”的境地;但若执着于“空”,“通”也就无法实现。这是慧能对佛教义理接受的最精彩论述。

“空”可以理解为“容量无限”,从而包容一切,“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相……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宗宝本《坛经·般若品》)之所以能够包容,是因为“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宗宝本《坛经·般若品》)因此,这种“空”的状态,其实质是不执着于一切。“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无住无往亦无来”,“无忆无著,不起诳妄”。(宗宝本《坛经·般若品》)能够不执着于一切,就是“通”的境地,即“流通无碍”。“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宗宝本《坛经·定慧品》)“空”与“通”的逻辑是,只有内心排空,才能让内心保持流通,从而做到无所不出,无所不入,即“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宗宝本《坛经·般若品》),“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宗宝本《坛经·机缘品》)。因此,“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或什么都不做,“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念念说空,不识真空”(宗宝本《坛经·般若品》)。相反,“空”是极难达到的一种内心的理想状态,既能包容一切,又不执著于一切。因此,一方面,“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另一方面,“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宗宝本《坛经·般若品》)

由“空”而“通”,就是“悟”的状态,就是识见了自性。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选择六祖人选的时候,就是让众僧各写一首偈子,谁能见到自性(本心),谁就是继承人。当时神秀已为教授师,作一偈子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敦煌本《坛经》6)弘忍大师认为神秀“只到门前,尚未得入”(敦煌本《坛经》7)。而还在寺中踏碓舂米,大字不识一个的慧能亦作一偈(请人代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敦煌本《坛经》8,宗宝本《坛经》后两句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一出,五祖即知慧能已经识见自性,便于三更秘传佛法。神秀的理解,是仍然将本心比作一种实物(“树”和“台”);而慧能则认为本心不是任何实物所能比拟,本来就是清净无物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宗宝本《坛经·般若品》)。(www.xing528.com)

总之,慧能对佛教传播的创造性洞见,就是将意义的获得,从文本的外在路径转向了接受者的内在路径,即从“读经”转向了“自悟”。一方面,这一转向实际上解放了接受者的主体性,而且几乎是无限的主体性。而背后的“本心”,也就是一个明澈的精神世界,是这一主体性的力量源泉,实现“悟”的状态就在于发现这个明澈的“本心”。因为这个“本心”与佛教义理原本就相通,只是一般人被遮蔽而已。另一方面,“悟”所指向的佛教义理,或者与“本心”相通的佛教义理,实际上嫁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因而这个“本心”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本心”。可以说,慧能有意识地推动佛教进一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从而使佛教进一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思想,继承了庄子“得意忘言”和儒家“慎言敏行”的思想。而“流通无碍”的“空”状态,与庄子“唯道集虚”的“心斋”,以及后世王阳明的“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王文成全书·年谱一》)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慧能还把人生觉悟、人格提升安置在开发人的本性的基础之上,充分肯定人的心性本体和人生的实践主体,从而不仅使禅宗与儒、道文化的价值取向接近,而且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上也与之保持了一致。如儒家孟子讲‘所不虑而知者’的‘良知’(《孟子·尽心上》),即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认知本能,慧能则讲‘本觉’,与良知的含义是相通的。孟子还讲‘尽心’‘知性’(同上),这是儒家的一种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慧能禅宗的明心见性禅修方法也是与孟子的理念相一致的。慧能把禅修与日常生活行为结合起来的主张,也和道家的‘自然’概念所内含的本性和无为无造的思想是相近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慧能禅宗的修持方法是儒、道修养方法的佛教翻版。”[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