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见性成佛:探索自性之道

见性成佛:探索自性之道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禅宗的一大创造,就是将佛教传播的路径由外向转为内向。而禅宗认为,佛教典籍所指向的义理,原本就在人心中,“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慧能认为人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人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所谓“识心”,即是直观自心;所谓“见性”,就是觉知自性。所以,慧能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见性成佛:探索自性之道

禅宗的一大创造,就是将佛教传播的路径由外向转为内向。原有的观念认为,佛教义理需要细读佛教经典才能获得。而禅宗认为,佛教典籍所指向的义理,原本就在人心中,“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敦煌本《坛经》52)慧能认为人的自心、本性就是佛,人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这里“我心”,即人的本心,“而本心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有情识的众生乃至菩萨、佛普遍具有的,可称为宇宙的心。慧能是把众生普遍的心即宇宙的心与众生个体的心相合为一的”[19]。所以慧能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敦煌本《坛经》8)所谓“识心”,即是直观自心;所谓“见性”,就是觉知自性。在慧能看来,无论是直观自心,还是觉知自性,都可以“即悟大意”,达到成佛的境界。此外,慧能还反复强调要“还得本心”“契本心”(敦煌本《坛经》19、40),“在慧能看来,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现,就是众生本心、本性的觉悟者,而并不是外在于众生的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20]

因此,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有般若之智,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质。慧能就是这项创造性传播观念的重要代表人物。“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敦煌本《坛经》25、30、31)也就是说,成佛即悟,悟即识见本心。这是一种高度明澈的心灵状态。

然而,虽然人人自性中含有“菩提般若之智”,但由于邪见和烦恼的遮蔽,很多人往往“执迷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敦煌本《坛经》29)“执迷不悟”的人,就被称为“迷人”“愚人”“小根人”,与之相对的就是大智人,两者的差别就在于“迷”与“悟”的不同。“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敦煌本《坛经》30)“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敦煌本《坛经》29)“小根人”是可以转化为“大智人”的。“迷人问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彼愚者悟解心开,迷人若悟解心开;与大智人无别。”(敦煌本《坛经》30)因此,不悟即是众生;一旦开悟,就是佛的境界。“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敦煌本《坛经》30)(www.xing528.com)

因此,我们可以将“悟”看作一种高度主体性的“解码(译码)”活动,是佛教义理传播的核心环节。“悟”的对立面就是“迷”,“迷”即为贪嗔痴等烦恼遮蔽,从而无法识见自性。因而能“悟”的人为上根人,“迷”的人为下根人。“悟”的状态是自己识见本心,而非他人告知,他人能做的唯一帮助,就是启示开导人自“悟”。所以,慧能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敦煌本《坛经》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