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产物。为什么几乎在每种人类文化中,总会有一种宗教出现,并且会有数目可观的人相信?这是一个哲学和现代认知科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一个传播学问题:为什么宗教观念能够在空间上传递不断、在时间上传承不息?因为很多观念都具有历史性,传播了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而目前世界上的宗教自其出现之日起,仍然存在着,并且维持甚至增加着巨量的信徒。在中国,佛教就是一个成功传播的宗教范例。佛教源于印度,但其早期在中国的传播,曾经一度缓慢,而禅宗的出现扭转了这种局面。汤用彤说:“以禅宗而论,不立文字、摒弃繁琐教义及规仪而行其教,因之易于在大众中流行,为我国历史上最盛之一佛教宗派。”[16]陈寅恪也说:“新禅宗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吾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17]这种扭转就在于传播方式的转变,即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代表人物就是慧能,其思想主要见于《六祖坛经》。汤用彤盛赞:“此经影响巨大,实于达摩禅学有重大发展,为中华佛学之创造也。”[18]
禅宗特别是慧能对佛教传播的转向,实质是从传者主导转向了受者主导。其重要概念就是“悟”。什么是“悟”?从修炼方式上看,“悟”是成佛的重要路径。在禅宗看来,成佛并非成仙或长生不老,而是一种心灵的认识境界。“悟”就是这样的境界,“悟”既是达到这种心灵境界的方式,又是达到这种心灵境界的结果。“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一悟即知佛也。”(敦煌本《坛经》30、31)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悟”。第一,“悟”是“顿悟”,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认为佛教典籍所指向的义理,原本就在人心中。慧能称之为“本心”或“自性”,彻底认识了人的“本心”或“自性”,就是“悟”。第二,“悟”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既然“悟”的关键在于识见本心,也就意味着禅意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甚至还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传达禅意的障碍,因此只有超越了佛经文字等语言符号,才能真正获得意义,获得禅理。第三,“悟”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悟”的状态的实现,在于达到一种“通流”的心灵境界。也就是说,在禅宗看来,传播不是意义经由文本到受者的过程,而是受者直接获取意义(甚至可以离开文本)的过程,这赋予了受者极大的主体性。下面分而述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