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金铨剖析韦伯和米尔斯理论,揭示华夏传播观

李金铨剖析韦伯和米尔斯理论,揭示华夏传播观

时间:2023-1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韦伯的理论观颇具影响力,李金铨就很赞赏韦伯的理论观,也主张在因果与解释之间保持平衡。尽管李金铨对华夏传播研究提出过中肯的批评意见,但他未做过华夏传播研究,最接近该领域的是他的新闻史研究。同时,“韦伯式的现象学”也有吉登斯“双重解释”的意味。[78]李金铨的《记者与时代相遇》,或许可以看作运用上述方法论的代表性研究。

李金铨剖析韦伯和米尔斯理论,揭示华夏传播观

韦伯的理论观颇具影响力,李金铨就很赞赏韦伯的理论观,也主张在因果与解释之间保持平衡。尽管李金铨对华夏传播研究提出过中肯的批评意见,但他未做过华夏传播研究,最接近该领域的是他的新闻史研究。他将韦伯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研究知识论与方法论,名之曰“韦伯式的现象学”,在因果与解释之间保持平衡。研究者一方面需要以同理心去理解社会行动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则需阐明社会行动所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层层意义。同时,“韦伯式的现象学”也有吉登斯“双重解释”的意味。第一步是从“在地经验”的内在理路开始,了解社会演员解释他们自己的“生命世界”;第二步是运用有洞察力和概括力的学术概念,协助社会演员在更大的脉络下重释“生活世界”的意义,这是主观解释的客观化,现象学称之为“类型化”(typification)。[72]

此外,李金铨也非常重视采纳米尔斯(C.Wright Mills)“社会学想象力”,强调历史(history)、传记(biography)[73]及两者在社会中的关联(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ithin society)[74]。在米尔斯看来,人性(human nature)[75]必定在历史洪流与社会结构中展开,“我们在各式各样具体情境中的体验,往往是由结构性的变迁(structural changes)所导致的”[76],这就是“源于周遭情境的个人困扰”(the personal troubles of milieu)[77]。要想清醒地认识这些结构性的变迁,就要通过多种视角来捕捉相互的关联,事件因果与意义的解释就体现于历史(history)、传记(biography)和社会(society)三种“叙述”视角的转换和联结。正如李金铨所说:“传记是个人生命在时代脉络下的呈现,历史则是许多个人在社会生活的共同记录,传记有时代的烙印和意义,历史抽离个体也是抽象空洞的,而传记和历史必在‘社会’交汇。”[78]李金铨的《记者与时代相遇》,或许可以看作运用上述方法论的代表性研究。

首先,《记者与时代相遇》具有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的神韵,以三位“典型”记者的人生路线为线索,综合考察“‘原动体’(agency)和结构(structure)之间是如何交涉(negotiate)的”[79],即“近代史上国共政局变化、报纸与记者的互动关系”[80]。具体而言,萧乾等三位记者,一方面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关涉政治,另一方面又扮演着(体现不同党派归属的)报馆记者角色。“他们不啻再现了这几十年的时代精神,每每必须在时代变化的时刻抉择一条安身立命之道,不管选择哪一条道路,都必须付出沉重的承担。他们的心曲是个人与时代的纠葛,是大我与小我的互动,也都具有悲剧的色彩。”[81]总之,视角的变换体现在“由点到线到面,再由面到线到点,出入宏观和微观之间”[82]。(www.xing528.com)

其次,《记者与时代相遇》又是“韦伯式现象学”的实践。用李金铨的话说,“这是韦伯式‘理想类型’(ideal type)的分析方法”,“展现个人、行动及大小生活世界层层作用与互相渗透”。[83]他的做法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把个人生命还原到历史场景:先从全体看局部,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点上分别做些什么事,他们在历史条件下沿着什么方向轴运转?再从局部看全体,他们的生命脉动(尤其是意识形态)与时代轨辙有什么联系,他们反映(被动)或创造(主动)出什么时代意义?”[84]不过,由于案例太少,“这种分析以提炼洞见为主”[85]。其洞见有四:第一,记者言论与能动性随着权力结构控制力的强弱而体现弹性;第二,记者必须“与时代配合无间”(即在适当的时机进入适当的报社)才能充分发挥才华;第三,报社的不同角色,既容许了个人能动性,也限制了其发挥的场域;第四,在重要的时代转折点上,记者必须选择不同安身立命的道路。[86]

李金铨的研究,如果将其视作赵鼎新所说的“解释”传统,那么就是韦伯式的理论,即考察历史中的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如果将其视作“解读”传统,那么就是格尔茨式的理论,即考察个人如何在历史与结构的节点中寻找安身立命的意义,在寻找使命与把握命运的张力中发挥主体性。对后者而言,恰如格尔茨所说的,“不是整理抽象的规律,而是使深描成为可能;不是越过个体进行概括,而是在个案中进行概括”[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