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的作者和精确的创作年代已不可考,但明末清初王猷定(1598—1662)在其所著《四照堂集》卷八《汤琵琶传》中有一段描写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从上文中描写的《楚汉》一曲的情节看,与《十面埋伏》极为相符,很可能即是此曲的前身。在现今保存的琵琶曲集中共有4部记载了这部作品。虽然各版本的标题、分段有所不同,但从乐曲表现的内容和音乐上看大同小异。它们按年代排列是:第一部分,华秋萍《琵琶谱》,称为《十面》,共13段;第二部是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称此曲为《淮阴平楚》,标题下有注:“即《十面埋伏》”,共18段;第三部为1916年所出沈肇周的《瀛州古调》,名为《十面埋伏》,共10段;第四部是1926年出版的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称为《十面》,共18段。
《十面埋伏》的曲谱目前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出现在华秋萍编的《琵琶谱》中,称《十面》。后来的版本也有称为《淮阴平楚》的,一般为10至18段不等,每段均有小标题,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在目前的舞台上,从实际演出效果考虑,多有所精简。在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卫仲乐先生的演奏谱中,删去了最后3小段,使结构精练集中,主题更加突出,演出效果较好。(www.xing528.com)
到了现代《十面埋伏》的创新版本更加丰富起来,像刘德海先生新编的《十面埋伏》,在保持精华的同时,广纳博采,兼收并蓄,深挖了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使旧曲新弹,气势恢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