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怡室琵琶谱》是平湖派的一本琵琶曲谱,收录的都是平湖派的琵琶曲谱,没有其他流派的曲谱。平湖派在琵琶的门派之中是相当有名的门派,它以李芳园为代表。说起李芳园,就不得不提李氏家族。李氏家族是琵琶世家,传到李芳园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世家的熏陶,让李芳园对于琵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自幼勤奋学习琵琶技艺,更自称为“琵琶癖”,可见他对琵琶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是这种痴迷的热爱,让李芳园在众多琵琶高人之中脱颖而出,清光绪年间出版了《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被后世称为《李氏谱》。《李氏谱》对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部著作中,人们了解了大量优秀的琵琶曲谱。这些曲谱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记录的作用下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去,并延伸出新的表现方式。由李氏一脉相承下来的琵琶流派称为平湖派。
《怡怡室琵琶谱》出版于1927年,由吴梦飞编著。为什么说这部著作是平湖派的呢?要从吴梦飞学习琵琶的经历说起。吴梦飞师从李芳园,也就是师从最正统的琵琶世家。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之后,李芳园因为身体原因病故了,但是在这两年的学习中,吴梦飞受到了最正规的琵琶教导,令他对琵琶这门技艺相对他人有着较高的起点。老师李芳园过世后,吴梦飞对琵琶的学习并没有终止,他拜师李南棠的学生张子良继续平湖派的学习。李南棠不是别人,正是老师李芳园的父亲,同样是平湖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李南棠弟子的张子良同样继承了平湖一派的传统,在这种传承下,吴梦飞收获了最扎实的平湖派理论知识,这也为他后来出版著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怡怡室琵琶谱》的自序中,吴梦飞写道:“兹将二师所授诸曲,并数年来之心得,汇兹一编……”从自序中可以看出,吴梦飞对两位老师李芳园和张子良多年教导的感激和崇敬,在老师打下的基础上,吴梦飞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了自己对于琵琶艺术的理解,因此《怡怡室琵琶谱》是平湖派琵琶心得的一次集大成之作。吴梦飞学习琵琶的经历中,无论是第一任老师还是第二任老师,都是平湖派的传承者。所以,吴梦飞学习的都是平湖派的技艺和知识。在李氏世家之后,吴梦飞成为平湖派的代表人物,在艺术活动中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平湖派。
《李氏谱》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在刻板的时候,有许多的工尺谱字旁边都缺少了板位,这些局限性令人们在理解琵琶曲谱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为了弥补这个局限,吴梦飞在编著时进行了特别的更改。《怡怡室琵琶谱》对曲谱进行了修正,将《李氏谱》中缺少的板位都做了补正,这相当于《李氏谱》曲谱的完整版本,从这一点出发,平湖派的琵琶曲谱得到了补充。清代出版的《李氏谱》由吴梦飞的老师李芳园所作,作为传承者的吴梦飞自然知道著作中哪些地方有不尽详实之处。不同门派的人对其他流派的技艺总会有理解不够透彻的地方,因为不同门派在技艺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有些较大,有些较小;而一脉相承之下,产生误解的机会则少了很多。
《怡怡室琵琶谱》是对平湖派指法的一次仔细说明。在《李氏谱》中,对于指法这一重要环节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只是在“凡例”中说道琵琶曲谱的全部手法参考《华氏谱》,因此不做重复说明。《华氏谱》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发行的琵琶曲谱,作为最早的琵琶曲谱,其影响力之广、之大、之强,是其他琵琶曲谱无法相比的。在《华氏谱》的影响下,《李氏谱》对于指法没有做阐明,只是要求学习者跟随《华氏谱》的指法来练习。然而在实际中,《华氏谱》和《李氏谱》在指法的运用上具有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如果按照《华氏谱》的指法表现的话,不利于平湖派琵琶曲谱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制约了平湖派的发展。为了扭转平湖派在指法符号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法,让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平湖派的技艺,推广平湖派这一琵琶门派的影响力,吴梦飞在《怡怡室琵琶谱》中对指法符号进行了说明。这一个书面说明,记录了平湖派的指法符号,明确更正了在《李氏谱》中对于指法的参考说明,将平湖派的指法从《华氏谱》中正式进行了脱离。平湖派具有独立的指法体系,这是《李氏谱》的进一步深化,是吴梦飞多年心得的一次指法总结。(www.xing528.com)
吴梦飞的第二位老师张子良师从的是李南棠,也即是李芳园的父亲。因此,张子良所秉持的是比《李氏谱》更早的曲谱和演奏风格。李芳园是在父亲教导的基础上,对琵琶曲谱进行了一次自我的认知;并且在自我认知之上,融入了自己的风格,由此编撰而出《李氏谱》。所以,《李氏谱》是带有李芳园个人特色的著作,并不是完整记录父亲风格的著作。在这一点上,张子良和李芳园形成了区别,从形式上来说,张子良比李芳园更加具有李南棠的风格。吴梦飞在跟随两位老师的学习过程中,从第一位老师身上了解了李芳园的风格,从第二位老师身上了解了李南棠的风格;并在从李芳园到李南棠的琵琶学习中,逐渐了解了在他们所处的时期曲谱产生了怎样的变迁。从较早期的李南棠到较近的李芳园,曲谱在哪些地方有了改变,并且也促使吴梦飞思考,为什么琵琶曲谱会产生这样的改变。在《怡怡室琵琶谱》的部分曲谱中,吴梦飞进行了多处眉批,记录曲谱的改变情况。在《阳春古曲》第四段“道院琴声”中写下了“此段泛音李氏谱移人第七段者,乃闹中取静亦别有韵味”的眉批,这一段文字意在表达《李氏谱》之前的《阳春古曲》与《李氏谱》在段落编排上的差别;在《阳春古曲》的“尾声”处写有“此段尾声是李芳园添之,取其有收音”的眉批,说明这一段尾声是李芳园独自添加的,之前的曲谱是没有的;在《浔阳琵琶》第一段“夕阳箫鼓”写有“此曲旧名夕阳箫鼓,芳园先生增加捺音,又添枫荻秋声,改名浔阳琵琶”的眉批,说明李芳园对曲谱进行了扩充,并且按照个人的意愿将曲谱更改了名字。这些详细记录的眉批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李氏谱》与之前曲谱之间的区别,增加了哪些地方、改变了哪些地方、删减了哪些地方,都可以从眉批直接得知。
《怡怡室琵琶谱》是对《李氏谱》的一次扩充,在老师的基础上,吴梦飞对谱字板位、指法符号、曲谱变迁都做出了补充和翔实的说明,在研究平湖派琵琶曲谱历史变迁的进程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