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轩琵琶谱》将曲目分为文套、武套、大曲这三个类别,但是这样的分类方式是不妥当的。因为文武所指代的其实是乐曲的表征形象,而套则是只曲套。由于大段的大曲组成了套曲,所以大曲也是套曲。而沈浩初先生这样来分类则是相互矛盾的。《华氏谱》卷上的目录,将《十面》称为大曲,卷下所刊五曲《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月儿高》《普庵咒》都称为大曲。《李氏谱》将所有的文套、武套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乐曲,在扉页的题词中明确地将它们都称为大曲。
在传统的分类当中,是有着以下几种分类的:首先是按照乐曲的题材来进行分类,那么乐曲可以划分为大曲、小曲。其次,若是按照乐曲的表征形象进行分类,那么乐曲可以划分为文曲、武曲。就像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还有灰色地带一样,乐曲的表征形象也是还有着介于文曲和武曲之间的一种乐曲。
在小曲当中,文曲则被称为文板,武曲也被称为武板,介于文武之间的乐曲则被称为杂板;在大曲中,文曲被称为文套,武曲被称为武套,而介于文武之间的则被称为大曲。因为人们认为杂质是显得杂乱无章的,而在大曲当中,即使是介于文套和武套之间的乐曲,也是属于大曲的范围,所以并不能将之称为杂套。
在《养正轩琵琶谱》中,对于曲谱的分类其实是大体范围内没错的,但若是这三种分类同时出现,那么就会模糊了大曲的含义。所以需要明确在这里所表示的大曲,不应该是脱离于大局体裁之外的另一种称谓。而在《瀛洲古调》中,将乐曲称为快板、慢板,则是通过乐曲演奏的速度来进行称谓的。但是由于快板和慢板所指代的“板”不同于现代乐理当中的“拍”,所以说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之前就了解曲目的真正节奏,否则就很容易出现节拍过慢的失误性表演。(www.xing528.com)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出,在古代琵琶学者对于琵琶乐曲体裁的划分是出现过分歧的。
由于《养正轩琵琶谱》编撰的时代相较于之前的曲谱更晚,所以可以在前人记录曲谱的基础上,对于演奏时的指法有着更加详细的说明。就如同这本曲谱在序言当中所说到的,按照曲谱去学习演奏,没有老师靠自己领会与老师面传身教是没有差异的。
《养正轩琵琶谱》编纂的过程当中是极其尊重历史素材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并且在作者引言的位置对于《李氏谱》伪造曲谱作者的做法表示了不认同。由此可见,沈浩初先生对于这部琴谱的编撰是极耗费心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