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是学生亲身获得的感性认识。间接经验指的是他人的认识成果,这里主要指人类历史经验的沉积。学生的认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直接经验,另一个是来自间接经验(主要是现成的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可避免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大量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要让这种知识内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等方式。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
真题示例
【2019·台山·单选】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能接得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这主要强调了( )。
A.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学生只能学习直接经验
C.学生只能学习间接经验
D.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答案】D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知识是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是后天获得的;智力是一种心理特征,它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智力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产物。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矛盾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对矛盾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重要问题。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不学习知识就谈不上智力的发展,学生没有知识,分析和思考问题就没有根据。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智力发展得好,可以使学习知识的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并能灵活运用。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
实质教育论注重知识传授,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形式教育论注重能力培养,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做中学)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要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www.xing528.com)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1)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基础;
(2)学习本身是艰苦的劳动,这个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祖国前途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保证。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学习;另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因为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互动性规律)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1)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2)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3)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2.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2)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片面的、错误的。
考点小结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是考生需熟练掌握的内容,本知识点几乎覆盖所有题型。考生需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其中,发展性规律与双边性规律是高频考点,考生需结合教学实际案例进行理解。此外,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是易混淆的知识点,并常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考生需加以准确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