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为一门特殊的艺术,理应像其它艺术形式那样着力追求“神余言外”的艺术“化境”。所谓模糊教学艺术,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模糊理论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学生心领神会中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进行模糊教学时应遵循“虚实相生”规律,在教学中创设知识、心理上的暂时性“模糊”状态,促使学生体悟、想象,以最终收到精确性的教学效果,并创造出一种深远幽微的艺术境界。模糊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意念性与蕴藉性。意念性是指模糊教学艺术强调对教学内容进行意念分析,而不同于精确性教学注重的定性定量分析。意念分析是人的一种心意能力、它无法测量、不可验证,着重于对教学内容情状的整体把握,追求师生心灵的体验与感悟。蕴藉性是指模糊教学不同于精确性教学的明快直白,它强调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并讲求一种“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语)的味外之味。模糊教学艺术功能也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一,可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这是因为学生接受到教学中的模糊信息后,只有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在“大成若缺”的感觉里积极联想、细心体味,方能终有所悟。其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模糊教学艺术破除了“非此即彼”二值逻辑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在语言、情感、意义层面上有多种理解方式,而这正是学生创造性的表现。
一些优秀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艺术实践中,也总结出模糊教学艺术在一定教学情境中确实能收到比精确性教学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杨润清老师对传统教学的精雕细刻、精讲多练大胆质疑,认为:“不讲明白,少讲,师生花费精力和时间最少,收效最多,才是教学中‘善之善’的方法。”“讲课时尽可能少讲,尽可能不‘一语道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甚至制造矛盾、引起争论,在教学中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滕英超编著:《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杨润清老师的模糊教学的教学效果是异常显著的,并以其高度的审美品味在国内教学风格流派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蔚为大观。(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