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大会、发文件、下行政命令,课程改革有“两化”。
课程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是艰辛的,成功的实施方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观念上、实施策略上、具体方法上加以变革和统筹。因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实施的复杂性,考虑来自多方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采取切实的措施为实施作好充分准备。在广大校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转变,面向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全员培训尚未到位的情况下,若简单地以行政命令式的手段,匆匆上马,仓促上阵,通过开会、发文等手段,实现旧课程体系到新课程体系的转换,必然会使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停留于课表的重新排定,课时的加加减减,从而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造成课程改革的“形式化”,教学管理的“无序化”。
2.明里说,暗里做,被动应付,教育部门有“两怕”。
理念的创新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现实情境,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首先要理解这些理念,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在一些地方,尤其是教育改革不够深入的农村学校,办学基础设施较薄弱,师资不配套,管理较落后,固守着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理念,使教育部门面临着“两怕”,即一怕改革开头易,长期坚持难;二怕条件跟不上,家长不买账。(www.xing528.com)
3.重知识,重传授,因循守旧,学生教师有“两难”。
任何好的课程方案,没有教师的合作和努力,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往人们将教师仅看作是课程的执行者,在课程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被动的角色。现代课程论希望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他们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实施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因此,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不但将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将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生成能力,而且,整个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将更趋向于民主、灵活和开放。对于一个习惯了填鸭式教学“张嘴等食”的学生来说,对于一个习惯了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师来说,一旦让其“主动觅食”,一旦让其“解开镣铐”,必然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师而言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改革初期,学生和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难,即改变传统的学与教的行为,适应新课程标准难;突破传统的教学时空,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