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学校里,心理教师都被期待像一个技工那样,人们需要一名技工主要原因是他知道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问题的性质已经很清楚,就是要采取行动来解决它。无论中外,心理教师与学校心理学家都是作为专业人员来培养的,当然也应该是作为专业人员而不是一名技工来使用。但现实中,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是在遇到类似技术性的问题时才想到要找心理学专业人员来帮助,好像他们一定知道问题的现成答案,希望他们能迅速解决问题就像一名电工马上就能解决电线短路问题一样。
心理健康教育经常被当作救命稻草,总是在学校出事的时候,适时地维护了教育的尊严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的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中小学体制中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价值和地位,而社会又期待它能发挥拯救行为偏差学生的保证功能,这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矛盾。心理教师几乎位于学校的二线,学生问题必须先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发现,才会进入心理服务体系。教师中不少人认为把书教好才是教育者的最重要责任,因此对于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转介到心理教师那里毫无感受,导致校园内隐藏着许多危机,随时会爆发。很多学校并不是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常常是出了问题之后才猛然醒悟。
正是由于这种“救火者”心态的存在,心理学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常常沦于为解决一些同教育工作技术过程直接有关的个别问题,并且降低到为教育开处方的境地。而心理学恰恰无权给教育开处方,教育应该在教学学规律体系和逻辑中来运作,而心理学应当研究自己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在1969年就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发表演讲:“相信心理学的真正影响将不是通过技术产品来引起人们的感受,而是通过它对大众的影响、通过公众对人类可能做什么和人类希望做什么所持的一种全新而且不同以往的概念来实现,我们的科学成果将以实际的和可用的形式灌输到公众的意识中去。”(www.xing528.com)
一般说来,我们可将专业人员分为三类:科学家、技术人员和专业实践者。科学家创造和生产知识,技术人员在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程序中应用知识;而专业实践者则是为一定范围的人服务,并尽可能表现出效率,对于这一服务的科学知识基础是否精确则考虑得不多。专业实践者的特征是,他们的工作可能不太科学,甚至可以完全不用考虑是否科学。在人类需要的某个领域里,当知识的积累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科学确定性的水平时,建立在这种知识基础上的服务的提供者应该类似于技术人员(如物理或化学工程师),而当这个领域的知识积累尚未达到科学确定性的水平时,服务的提供者就不应该是技术人员而是专业实践者,后者的角色介于科学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这样,服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者的水平而非科学知识的确定性。由于实践者的作用的发挥,在科学不确定的领域内尽可能减少伤害,尽可能扩大收获,充分利用该领域已有的知识,并促进它向着科学确定性的方向发展。
职业心理学的目标是服务人类的需要,而心理学知识体系应介于科学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之间的水平,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者个人的思考与行动。将心理教师角色定位于服务型实践者而非技工是更合理的。在这种身份定位下,心理教师的工作领域不能过分狭窄,他们不能仅擅长于技术。以短暂或狭窄的技术方式培养起来的人,只有当他们遇到已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才能发挥作用,而需要多样化问题解决策略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