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生态环境改善是主要演变因素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生态环境改善是主要演变因素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在当代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中的要素,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空间,因其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各具特色。2)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洱海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中心,一直以来环洱海周边的湖滨带都是保护洱海的重要生态界线。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改善是当代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生态环境改善是主要演变因素

传统聚落作为各空间要素的物质表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变化。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发展到今日的多元经济时期,现代农业与现代技术不断传入,环洱海区域的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并发生改变。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虽然提高了产量,但对土壤与水流造成不可消退的影响。机动轮船虽然增加了船的动力,比手动的渔船更省时、省力,但污染了洱海的水质,湖内的水生动物、植物类型逐渐减少。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工业生产、发展旅游业,人们的收入增加了,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处理仍然不能减轻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污染,大规模的蓝藻暴发就是对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发出的严重警告。

图5.56 民国时期洱海西岸点状聚落

来源:周宗麟.《[民国]大理县志稿》卷一

图5.57 当代洱海西岸古生村(自北向南)

来源:郭建伟摄

人口的增加促使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规模不断扩大,聚落之间的边界形态日益模糊,从曾经的点状、线状向面状形态发展(图5.56、图5.57)。新建的公路虽然带来交通的便利,但也割裂了传统聚落的肌理。沿道路两侧新建建筑,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之间缺乏延续,造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自相似性严重降低。传统聚落内人口增加,原有用地不足,人们开始向苍山脚、洱海边新建建筑,争取好的景观与朝向,这也成为人们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方式。洱海周边的传统聚落曾一度出现居民突破洱海湖滨带建新房的现象。当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经济是推动传统聚落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影响传统聚落发展的关键因素。但以破坏生态环境而发展的经济,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既要发展,也要绿水青山的时代主题,是当前洱海保护和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发展的主要目标。

传统聚落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表征,在当代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中,其空间形态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在当代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征。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中的要素,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空间,因其生态环境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不同类型的传统聚落表征着各个要素的变化,并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要素与表征共同作用,促进传统聚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环洱海区域当代的山地型、滨水型、平坝型3种不同类型传统聚落进行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搜集相关基础数据资料,并对其分形维数进行比较,尝试发现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在当代的演变特征,并探讨影响其演变的生态环境因素。环洱海区域当代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紧缺改变传统聚落空间形态(www.xing528.com)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地居民与外来新移民共同构成环洱海区域的主要人口,苍山洱海的有限资源变得日益紧缺,争取和抢占资源成为传统聚落空间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矛盾凸显,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呈向外扩张发展,沿新建道路、溪流、洱海岸边等,与传统聚落原有空间构架相异,导致新建建筑与传统聚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空间形态遭到严重破坏。聚落内的街巷尺度减小,建筑与院落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呈无序蔓延发展。

2)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洱海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中心,一直以来环洱海周边的湖滨带都是保护洱海的重要生态界线。良好的景观资源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洱海周边的湖滨带曾一度被侵占,用于兴建大量民宿与餐馆等。洱海生态边界的破坏与大量人口产生的垃圾等污染,导致洱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传统聚落之间原来清晰的边界形态日益模糊,传统聚落内部空间也因各建筑之间的大体量而显得拥挤不堪。

3)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进入传统聚落空间

在洱海不断爆发大规模蓝藻的预警下,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传统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减少洱海污染、恢复洱海生态环境成为当下的主要任务,设置环湖截污管道,增设污水处理厂,设置生态库塘等。传统聚落内沿原有街巷设置给水与排水管道,各居民户设置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垃圾收集点、公厕等。新型环保材料与设备进入传统聚落内,出现在传统聚落的街巷、建筑和院落中。此外,传统聚落内新增的小学、幼儿园、卫生所、银行等,也在改变着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改善是当代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传统聚落只有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协调发展,构建宜居的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美]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M].韩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6.

[2]大理市历版规划.大理市规划建设展览厅展板资料.

[3]罗雯,赵雪娇.《大理市城乡总体规划(“多规合一”)(2015-2030)》批前公示[Z].大理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微信公众号,2017-11-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