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同尺度层级下,环洱海区域的山地型传统聚落表现出与自然地形镶嵌紧密的特征。聚落位于洱海西岸,因地势高差,聚落内的街巷与建筑都处于不同的等高线。南北向地形较长,地势相对平缓,且具有发展的区域与空间。聚落紧临南北溪流,既可以满足农田灌溉,也可以满足生活需求。东、西向地势高差大,聚落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具有较好的景观层次与开阔的视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也具有相同点与不同点两个方面。
图5.26 上末村南侧溪流、传统街巷、新增给排水设施等
(1)相同点。因位于洱海西岸,地形西高东低,聚落布局均坐西向东。西倚苍山,东临洱海,南北与苍山溪流相邻,是它们重要的选址特点。聚落呈规整的长方形,因受地形限制,南北向尺度较长;南、北向各设2条连通的道路,坡度较缓;在聚落东西向设置主要交通道路,坡度较大,并在聚落入口(往往位于东侧)设置照壁或门楼。聚落内部设本主庙、文昌宫、四方街等公共区域。民居采用当地材料构建,坐西向东,多以合院式建筑为主。聚落在50~100m的尺度层级时,具有的分形维数值较高,双阳村为1.7329,上末村为1.8033。说明环洱海区域的山地型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较好的自相似性,并对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
(2)不同点。在相同的尺度层级下,双阳村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5850、1.7329、1.3997,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0.3332,变化较大;上末村的分形维数分别为1.6728、1.8033、1.7651,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0.1305,变化较小。究其原因,双阳村原有主体部分的空间形态与上末村的聚落形态相似,但因其沿溪地段新修道路边新建了建筑,影响了原有聚落的形态,在较小尺度层级中,其形态的连续复杂程度降低;上末村的聚落发展基本在其南北溪流和东西道路的范围内,在不同尺度层级的变化较小,说明其具有较好的连续性(表5.3、图5.27)。
表5.3 山地型代表性传统聚落分形特征一览表(www.xing528.com)
图5.27 双阳村与上末村分形特征分析图
研究结果表明,环洱海区域的山地型传统聚落具有较好的尺度层级,聚落内部形成了较好的空间构架。聚落与环境之间具有较高的自相似性,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融合,街巷、建筑院落与聚落整体形态之间具有较好的连续性。
但在当代的发展中,新修道路与并未完全按照自然环境中等高线的肌理发展,导致沿道路新建的建筑与传统聚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破坏了传统聚落的边界形态;聚落内新建建筑较多,占用传统街巷等,致使聚落内部的一些街巷消失。究其原因,主要为传统聚落空间从中心向边界延伸扩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传统聚落为获取更多的土地构建空间,呈现出无序蔓延的趋势。传统聚落的规划发展应结合新建道路、沿溪建筑等对原有的街巷空间合理规划控制,避免对其原有空间构架造成破坏,最终影响整个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良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