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形态是传统聚落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边界。它往往界定了传统聚落的区域与范围。传统聚落所处的自然地形、地势、溪流、朝向等决定了其聚落边界,反映出传统聚落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选择的关系。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平面形态,按照其边界形态多为不规则的自然形态。如位于缓坡的苍山马龙遗址和白云甲址,都是沿自然地形边界形成的狭长形平面形态;南诏太和城遗址利用苍山自然山体的高差,形成立体的仿生形态;喜洲古镇的团形与南诏太和城遗址的形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羊苴咩城与大理古城位于相对平缓的坝区,利用自然地形形成了规整的矩形,但仍然显示其与环境之间的对话,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以洱海为中心,随着地势坡度不断抬升,形成逐渐向外蔓延的滨水区、平坝区和四周山地区域。不同区域的地质结构与自然的坡度相结合,形成了环洱海区域3种不同类型的传统聚落类型——高差较大的山地型聚落、地势平缓的平坝型聚落与紧邻洱海的滨水型聚落。山地型聚落的形态多受地形高差限制,除考虑平面形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还突出解决垂直方向的形态,形成综合的立体空间形态,如龙首关、龙尾关、双阳村与上末村等。平坝型聚落多位于地形平缓的区域,开阔的坝区与自然的溪流成为传统聚落理想的选址,平面形态以规则的形态出现,聚落的规模相对较大,可容纳较多人口,如大理古城、周城村与大城村等。滨水型聚落多沿洱海湖岸自然沿线形成,平面形态丰富,景观层次丰富,也因洱海狭长的岸线限制聚落规模发展,平面形态多呈不规则的自然形态,如深江村、双廊村与金梭岛村等(图5.5、图5.6)。
(www.xing528.com)
图5.6 环洱海区域不同类型传统聚落平面形态示意图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的平面形态尊重自然地形,并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丰富的聚落空间。虽然呈现出规则形与不规则形两种不同类型的平面形态,但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紧密结合,与周围环境之间具有较高的自相似性,是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参考。传统聚落在不同时期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调适与改进,最终发展成适宜环境的平面形态。在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原则。不随意破坏自然,聚落边界形态的扩展应与传统聚落的边界之间有延续性,聚落的增长呈现出自然有机的生长状态,而非无序地混乱发展与突变,这是当代聚落空间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