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诏太和城遗址和羊苴咩城的等级性与木材建筑

南诏太和城遗址和羊苴咩城的等级性与木材建筑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满足生存与生活是这一时期居住系统的主要特征。南诏太和城遗址和羊苴咩城的居住系统体现出较强的等级性。而木材具有较好的保暖性,级别较高的居住建筑多采用木材。羊苴咩城内的重楼较多,重要的居住建筑也以木构建筑为主。居住系统除满足安全、生活用途之外,通过材料与装饰体现出不同的社会等级差别。图4.18庆洞村白族本主庙“神都”、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南诏太和城遗址和羊苴咩城的等级性与木材建筑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等需要利用的物质环境艺术特征。环洱海区域地处中暖平坝地区,从当地出土的文物来看,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就有许多上层人士主动学习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大理本土文化向中原汉文化转变的“汉化”过程。在中原汉文化与大理本土文化结合、演化与再创造,形成了独特的合院式民居。环洱海区域形成的“元-本主”建造模式,“元”指的是传统农耕村落中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居住建筑,“本主”指的是根植于苍洱一带白族地区村社生活和民族意识中的本主文化。“元-本主”建造模式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聚落在各家各户住屋(即基本单元)的建造中的家庭个体性和相似性,包括同样的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同样的族群文化、同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样的建造材料与技术手段及同样的建造规则等;其二是村寨中居住建筑在互帮互助状态下的共同建造和公共设施及公共建筑在有组织状态下的共同建造。利用地理环境与当地的村落需求,形成了“认环境、择基地,立宗祠、建庙宇,盖住屋、营场院,兴水利、凿灌溉,设集市、构中心,修道路、筑设施”的建造过程,并形成自身特有的居住系统(图4.18)。

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如苍山马龙遗址和白云甲址,从其考古文化层和出土的遗物中可以推断出,古人曾居住在溪旁和距溪较远处,其出土陶器中带有中原色彩。当时人们采取半穴居的居住模式,其穴居四周设支柱,上搭凉棚,穴内设火塘,并利用天然的石头做储藏空间。满足生存与生活是这一时期居住系统的主要特征。

南诏太和城遗址和羊苴咩城的居住系统体现出较强的等级性。南诏太和城中内城、外城的建筑材料石材金刚城内宫室的建筑以木材为主。石材在当地较多,易于获取,用于一般的居住建筑。而木材具有较好的保暖性,级别较高的居住建筑多采用木材。羊苴咩城内的重楼较多,重要的居住建筑也以木构建筑为主。居住系统除满足安全、生活用途之外,通过材料与装饰体现出不同的社会等级差别。

明清时期大理古城内的民居多为合院式建筑,采用石、木结合的方式,构筑工艺也日渐完善,并形成当地特有的构建体系。近代喜洲古镇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为主,并结合地形发展出多院落组合的方式;近代外来文化与本土白族文化的交融,民居建造模式与建筑装饰技艺的更新,使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独具特色。(www.xing528.com)

图4.18 庆洞村白族本主庙“神都”、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