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自然界的利用者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机制及原理的分析。人们造房屋以居住,构筑高墙、护城河等满足安全需求,不同的需求使人们构筑起了不同的聚落与建筑空间。人们结合对自然的认识及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构建不同的人类居住系统。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中,苍山马龙遗址处于较早时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认识与利用还处于初期阶段。聚落选址于南向的山坡,突出安全防御的特点,利用台地构建了内、外城的体系。内城和外城都设置了壕沟,外城设六门,即东北门、东门、西门、西南门、南门、东南门;内城设东门和西门。白云甲址也设置了城门与城壕,并在城外设置储水池,以备战时到西边取水不便而使用。南诏、大理国时期结合自然地形与区位条件,构建了龙城体系,与苍山、洱海自然天险一起形成军事防御体系。以苍山为屏,以洱海为池,南、北分设龙尾关、龙首关两个防守要塞,内为太和城、羊苴咩城、大厘城。龙城体系的基础之上,各个城池也形成多重城的防御空间。南诏太和城依自然地势高差,自西向东依次布局金刚城、内城和外城;金刚城内宫室的建筑以木材为主,而内城和外城的建筑材料则为石材;城墙夯土而筑,较为坚固;葶溟溪穿城而过,在溪道周边加固以防洪。羊苴咩城也营建了三重门的多重聚落空间,并筑五华楼、重楼、客馆等大型建筑,并设置亭、方池等,构建了丰富的聚落内部空间。
来源:张锡禄.苍洱地区居址环境的历史变迁[J].云南环境科学,1997(4):6-7.(www.xing528.com)
明清时期的大理古城,仍然位于龙城体系的中心位置,其丰富的溪流资源与平缓的坝区地,为古城居民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古城布局呈规整方形,设四门,城上建有敌楼、垛口,城外设有护城河。人们在构建聚落时,将渠水引入城内,并利用充足的水源灌溉农田、防火等。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修建城壕、水闸等,并根据季节理水与治水。古城在人类系统构建中,不仅利用天然地形构建南、北的护城河,还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将溪水引入古城。这是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中人类系统不断进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近代喜洲古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商贸为主的人类系统。聚落以四方街为中心,呈中心发散型布局,至今保留着正义门、东安门,以及装饰精美的白族民居建筑群等。从南诏时期的大厘城到近代的喜洲古镇,其经历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手工业为主,再到以商业为主的功能型转变。人类系统也在转变过程中适时调整,既以自然资源为主,也要结合传统聚落的发展需求,因时因地适应变化,不断完善人类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