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是聚居生产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人类安身立命之所。苍山十九峰、十八溪与洱海的天然环境,为环洱海区域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图4.15)。大理地处东经99°58′~100°27′,北纬25°25′~25°58′。位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带的迎风区,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寒暑适中、气候温和、年温差较小,日温差较大的气候特点。坝区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5.1℃,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0.1℃,最冷月平均气温为8.7℃,年温差平均为11.4℃,日温差达11.6~13.1℃。充足的日照与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使苍洱地区一直是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从地质学上看,大理坝子是断陷山间盆地。近20万年来,洱海水位有过较大的变化。生活在4000年前的先民们居住在海拔约2215~2425m的苍山东坡;沿海拔2000~2200m一线的苍山脚下一带为汉晋时期先民的聚居点;沿滇藏公路一线的村落大致在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形成;今中路以下的沿海村落大多数形成于元明清时期。人们开辟利用海滩地逐渐下移,肥沃的滩地使人们能够发展农耕与渔业,以满足生存需要(图4.16)。苍洱地区形成了苍山、溪流自然生态系统,洱海自然生态系统,农田、溪流、渔业半自然生态系统。
图4.15 苍山溪流(www.xing528.com)
苍山马龙遗址位于洱海西岸苍山马龙峰下山麓顶部,北临龙溪,南滨清碧溪,建于台地之上,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进行布局。白云甲址北临茫涌溪,东、西、南三面险峻的地势,为聚落的安全防御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苍山马耳峰与佛顶峰之间的东西向狭窄冲积扇缓坡上,西高东低,西陡东缓,葶溟溪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天然的溪流和山体为聚落提供了生活的便利与开阔的视野。羊苴咩城则利用苍山丰富的溪流资源与平缓坡地耕种农田。明清时期的大理古城西倚苍山中和峰麓,东临洱海,北临桃溪、梅溪,西临中溪,南临绿玉溪、龙溪,丰富的水源为聚落的营建提供了天然的物质条件;喜洲古镇西倚苍山五台峰,东临洱海,北临万花溪,位于平坝地区,土地肥沃。
这些天然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使环洱海区域的传统聚落多选址于背山面水的自然地理,不仅为居民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而且也是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