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镇古为大厘城。大厘城,南距羊苴咩城20km,北距龙口城12.5km,原为河蛮居所。南诏时期“邑居人户尤众”,居住的人口众多,手工业发达,尤其是丝织业,《南诏德化碑》中有“大利(即大厘)流波濯锦”的记载。明代,喜洲延续了崇尚儒学、诗书传家的传统,并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清代,喜洲的商业开始大规模发展,随着从商人数的增加,当地向外经商的辐射范围得到了拓宽。清代中叶,喜洲户籍记载有960户,在极盛时期约有2000户,人口约2万人。人口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喜洲发展成为以经商为主的聚落。当地妇女纺棉花、织土布,从事缝纫手工业,喜洲古镇内至今保留的“染衣巷”就是因染布而得名。成年人外出经商,并在各地开设商号。及至近代,喜洲的商业发展,带来了外来文化与技术,不仅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引入了新材料与工艺技术,使喜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商贸型聚落之一。
喜洲古镇西倚苍山五台峰,东临洱海,北临万花溪,南与坡头村、寺下村毗邻,坐落于由苍山向洱海过渡的平坝地区,土地肥沃,海拔约1980m(图3.31、图3.32)。喜洲古镇呈团形,7条主街以四方街为中心向外辐射,呈中心发散型布局。主街宽5~6m,是整个村落的基本骨架,巷道宽2~4m。以主街为脉,呈鱼骨状于两侧交错分布,通达各家各户民居院落,巷头巷尾中有水沟流通,四面为田畴,与邻近各村有路相通。主街沿街设商铺,村落内至今保留着正义门、东安门、白族民居建筑群、古井、古树等遗迹,保留着白族本主信仰、“绕三灵”等民俗。
图3.31 喜洲古镇区位示意图
来源:根据Google Earth底图加绘(www.xing528.com)
图3.32 喜洲古镇平面示意图
来源:根据黄颖璐底图加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