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成果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环洱海区域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出发,在城镇化的步伐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也产生了变化。以历时性的社会发展为线索,通过选取环洱海区域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进行研究。

环洱海区域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成果

环洱海区域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主要的聚居环境之一,早在7万~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过着穴居、采集、狩猎的生活。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环洱海区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成为中华民族统一大家庭中的一员,拉开了环洱海区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和谐共融、友好相处的序幕,共同创造了环洱海区域丰富多彩、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738—1253年的唐宋时期,环洱海区域为南诏大理国地方政权的都城所在地,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羊苴咩城遗址等,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南诏大理国文化。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平定云南之后,环洱海区域再次融入中华民族大家族之中,创造了元明清时期环洱海区域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元世祖平云南碑、兴教寺、云南驿古建筑群、明清大理古城等文化瑰宝。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环洱海区域产生了本土文化与汉文化、西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和谐发展的时代特征,留下了喜洲严家大院、大理天主教堂和众多工业遗址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环洱海区域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环洱海区域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出发,在城镇化的步伐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也产生了变化。

以历时性的社会发展为线索,通过选取环洱海区域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将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法运用于传统聚落的平面形态,计算传统聚落的分形维数,并进行比较分析。尝试分析不同时期传统聚落的构建特点、环境生态特征与空间形态。(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